形勢越來越明顯,歐洲和美國的經濟復甦勢頭依然萎靡不振。有鑑於此,越來越多的人主張無限期地維持危機後推行的激進財政刺激措施。打算逐步削減赤字、最終穩定債務與收入比例的國家,如德國和英國,則被詬病爲頑固的財政保守主義者。他們說,這些國家的領導人但凡對凱恩斯理論中公認的道理有更好的理解,就會認識到他們的慳吝有可能導致業已疲弱的經濟陷入「雙底衰退」,甚至是長久的蕭條。
全球經濟籠罩著巨大的不確定性,這一點毫無疑問。但是,反對常識性財政保守主義的理由就那麼讓人信服嗎?我不這麼認爲。誠然,與正常的衰退後復甦相比,目前的產出成長可能仍偏於溫和。我和卡門•萊因哈特(Carmen Reinhart)在研究中曾反覆強調,成長無力和失業率居高不下,乃是金融危機後復甦過程中的常態。不錯,歐洲的主權債務和銀行業問題不太可能很快消失。但主權債務問題是國際金融危機的典型後遺症。儘管當前形勢或許看上去令人不安,但這場危機迄今的演變軌跡都沒有脫離常態,很難據此認爲,我們有必要採取恐慌性的財政應對措施。
目前的債務規模已達到和平時期創紀錄的水準,忽視其中潛藏的長期風險委實愚蠢。即便是在不太可能爆發希臘式債務危機的地區,由於勢不可免的財政調整,債務負擔最終也會拖累經濟成長。多數發達經濟體似乎離迫於市場形勢而進行財政調整的地步都還很遠,但這不能證明,債務持續增加會毫無風險。事實上,這通常說明,利率對債務的反應是高度非線性的。因此,當一個國家即將碰到「債務天花板」時,貌似良好的市場環境可能會驟然變得暗無天色。就連美國也可能在某個時刻面臨相對突然的財政調整,如果它不能整頓好財政狀況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