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週刊

「宗教沉默」的困境

法國記者讓•伯恩鮑姆在他的新書裏指出,似乎很少有人能一方面拒絕把伊斯蘭教和恐怖主義劃上等號,另一方面又承認聖戰主義暴力活動的宗教特徵。

法國
法國「奪籍」政治爭論及其啓示

龔克:面對恐襲風險,法國社會黨政府提出修憲動議,考慮對可能嚴重危害國家安全的雙重國籍公民褫奪國籍,引發各派激辯。此事對中國有何啓發?

《查理週刊》遇襲一年祭

法國國際關係研究所莫伊西:距《查理週刊》遇襲已有一年多時間。面對恐怖主義威脅,法國人民展現出堅韌的品格,但一些深層次的文化割裂和社會分裂卻在進一步惡化。

FT社評
FT社評:世界不應因暴行而退縮

巴黎恐怖襲擊是文明的可怕噩夢。恐怖分子除了殺戮之外,還意圖殺害理想。文明世界須對此予以應對:在暴行面前拿出集體勇氣;加強警戒和情報共享;有針對性的軍事反應;以及國際社會應與法國人民團結在一起。

西方媒體淪爲恐怖分子的免費公關

FT專欄作家庫柏:西方喜歡談論「反恐」,但我們對恐怖主義作出的反應只有在假設我們的目標是助推恐怖主義的情況下才能講得通。

法國應告別失敗主義

黑石集團法國區主席艾勒拉:法國民衆因不久前發生的恐怖襲擊而空前地團結起來,法國政治領導人應抓住這次契機,推動變革,重塑法國的未來。

法國
法國政壇不應坐觀勒龐崛起

FT專欄作家斯蒂芬斯:民粹主義的勝利是主流政治的失敗。只有在歐蘭德和其政客都未能提供可靠的替代選項時,勒龐纔會成功,希望他們不會束手旁觀太久。

政治家不應妄動

FT專欄作家凱:在巴黎恐怖襲擊事件發生後,法國前總統薩科吉匆匆提出許多建議。他忘記了巴菲特說過的一句明智之言:如果無事可做,那就什麼也別做。

法國
法國面臨命運抉擇

FT專欄作家拉赫曼:法國百萬民衆走上街頭,表明「自由、平等、博愛」的格言不是空話。但是,恐怖襲擊給法國帶來了讓極右翼勢力抬頭的危險。

社會

《查理週刊》案喚醒美法共鳴

FT專欄作家盧斯:諷刺雜誌《查理週刊》遇襲提醒世人:法國仍是啓蒙運動價值觀最強大的搖籃之一。這一點,加上法國相關部門的果斷處置,喚醒了美國人基因中的某些東西。

法國
數百萬法國人參加反恐大遊行

370多萬法國人昨日走上街頭,悼念上週恐襲事件中的17名受害者,展現不懼威脅的團結精神,50多位外國領導人與法國總統手挽手走在遊行隊伍前面。

法國
FT社評:法國展現不懼恐怖暴力決心

法國以數百萬人大遊行表達團結和不屈。過去英美的錯誤在於通過宣稱「反恐戰爭」來回應暴力。然而未來法國更大挑戰在於如何使可能墮入襲擊計劃的年輕人非激演化。

社會

排外主義與極端主義同樣可怕

FT專欄作家斯蒂芬斯:當《查理週刊》幾年前遭燃燒彈襲擊時,該刊主編沙博尼耶曾說,那並非法國穆斯林所爲,而是極端分子所爲。我們應銘記最近遇害的沙博尼耶的話。

法國警方連夜搜尋襲擊《查理週刊》嫌犯

爲加強治安,法國當局在全國部署了88000名軍警。英國間諜機構最高負責人則表示,過去14個月針對西方目標的恐怖主義陰謀超過20起,均與敘利亞有關。

「不敬」是自由的命脈

著名歷史學家沙瑪:恐怖主義分子試圖通過血腥暴力來抹掉我們臉上的笑容,然而,儘管那些自以爲替天行道的槍手殺害了法國的諷刺漫畫家,但他們永遠不可能消滅諷刺藝術本身。從現在開始,《查理週刊》將成爲所有珍愛生命和歡笑的人們的旗幟。

《查理週刊》並非唯一受害者

FT歐洲版主編巴伯:法國穆斯林羣體日益壯大、反伊斯蘭主義再次抬頭。《查理週刊》遭遇的慘劇,對法國社會凝聚力及價值觀構成了尖銳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