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週刊

《查理週刊》案喚醒美法共鳴

FT專欄作家盧斯:諷刺雜誌《查理週刊》遇襲提醒世人:法國仍是啓蒙運動價值觀最強大的搖籃之一。這一點,加上法國相關部門的果斷處置,喚醒了美國人基因中的某些東西。

美國人普遍把法國視爲一個衰落中的國家。上週巴黎發生的屠殺讓美國人回想起,他們對最長久的盟友法國看重的是什麼。法國可能正受困於高失業率和僵化的公共行業。法國仍是美國的一個照單點菜式的盟友(而非英國那樣的鐵桿拍檔)。但是,諷刺雜誌《查理週刊》(Charlie Hebdo) 遇襲後法國的高效處理——以及被攻擊目標具有的象徵意義——喚醒了美國人基因中的某些東西。最新一期《紐約客》(New Yorker)封面的主題是「團結」,背景是製成艾菲爾鐵塔(Eiffel Tower)卡通形象的一枝鉛筆——巧妙呼應了法國《世界報》(Le Monde)在9/11事件之後「我們都是美國人」的標題。「我是查理」(Je suis Charlie)的標語可能有些過頭了。但這場悲劇引出了美國對法國的根本同情。在這一背景下,沒有一位美國高官能夠參加週日在巴黎舉行的團結遊行更加令人遺憾。

儘管存在於不久之前,但將法國視爲「喫乳酪的投降派猴子」的國家的新保守主義觀點現已銷聲匿跡,但入侵伊拉克的教訓看來更有相關性。2003年,許多美國人認爲法國軟弱面對第三世界獨裁者——薩達姆•海珊(Saddam Hussein)是最新的一個。這道出了部分實情。當有利潤可賺時,法國人在跟野蠻政權打交道時很少感到顧慮。但法國——以及德國——在原則立場和實質性問題上反對入侵伊拉克。事後看來,它們頗有先見之明。歷史對賈克•席哈克(Jacques Chirac)的評價將高於東尼•布萊爾(Tony Blair)。再說,美國和英國都武裝過自己的強人——有一度包括薩達姆。無論你將打擊伊斯蘭法西斯主義的鬥爭看作一場戰爭還是國際警察行動,法國人在一些事情上做對了。

上週的恐怖事件提醒我們,啓蒙運動(Enlightenment)的價值觀是普世的——而法國仍是這些價值觀最強大的搖籃之一。有些評論員指出了《查理週刊》的無厘頭缺乏品味。他們表示,該刊歷來竭盡挑釁之能事。這是合理的批評。《查理週刊》以侮辱各種信仰的人(包括穆斯林)而聞名。但這一批評把捍衛言論自由和捍衛言論內容混淆在一起。伏爾泰(Voltaire)曾說:「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據稱,這位哲學家是在1766年發表這一言論的,之前法國政府以褻瀆言辭爲由,處決了一名男爵——後者玷汙了一尊耶穌受難像,並朝著聖象吐痰。伏爾泰的世界觀後來佔了上風。如今,這樣的內容更有可能在巴黎藝術畫廊裏展出。沒有人非要喜歡《查理週刊》不可。如今我們都是伏爾泰的信徒。

您已閱讀49%(1037字),剩餘51%(107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