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法國社會學家埃馬努埃爾•託德(Emmanuel Todd)的著作《誰是查理?》(Qui est Charlie?)引起了爭議。託德辯稱,在2015年1月土生土長的聖戰恐怖分子殺害了諷刺雜誌《查理週刊》(Charlie Hebdo)的部分編輯團隊成員和巴黎一家猶太超市的顧客之後,法國人已屈服於集體歇斯底里情緒。
託德表示,恐怖襲擊之後經政府批准的大規模民衆動員,不過是一場舉國的自我誇耀狂歡。在全法國各城鎮遊行、宣稱自己也是「查理」的那些人,他們那種「自鳴得意的無知」還有更陰暗的一面。「在各個地方,人們都對伊斯蘭教感到困擾,」託德評述稱,法國穆斯林發現自己必須接受臨時的公民測驗,該測驗要求他們接受一個觀點:調侃宗教不僅僅只一種權利,也是一種義務。恐怖襲擊之後,法國總統號召進行大規模示威遊行,他這麼做造成了一種風險,即美化行兇者,並賦予那些最好被理解爲源於個體變態的行爲以「意識形態含義」。
法國《世界報》(Le Monde)記者讓•伯恩鮑姆(Jean Birnbaum)在他的新書裏,對《查理週刊》人員遭屠殺事件後法國的反應做出了非常不同的描述。跟託德的書一樣,他的這本書也寫於去年11月3日的巴黎屠殺之前。實際上,你可以說,託德的分析其實就是伯恩鮑姆所稱的「宗教的沉默」的一個例子。宗教的沉默是指,法國政客和知識分子(尤其是從屬左翼陣營的)未能承認或理解伊斯蘭恐怖分子的宗教特徵。
您已閱讀40%(595字),剩餘60%(91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