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

法國「奪籍」政治爭論及其啓示

龔克:面對恐襲風險,法國社會黨政府提出修憲動議,考慮對可能嚴重危害國家安全的雙重國籍公民褫奪國籍,引發各派激辯。此事對中國有何啓發?

對法國來說,剛剛過去的2015年顯然是個不祥之年。年初的《查理週刊》和年末的巴塔克蘭劇院爲全年都罩上陰霾。正如9•11之於美國一樣,這兩場恐怖襲擊將在法國政治和社會領域產生了一系列深遠的影響。如果說前一場血案讓人們警醒到內部極端分子危害的話,後一場襲擊則把反制問題以迫切方式提到日程上來。

爲應對持續升高的恐襲風險,法國社會黨政府除在11•13恐襲發生後第一時間宣佈全國進入緊急狀態之外,還修改了1955年的緊急狀態法,在搜查、軟禁及解散極端團體方面賦予警方更大的空間。但作爲法律層面上的「終極武器」,社會黨政府提出修憲動議,針對恐怖活動增列「緊急狀態」和「褫奪國籍」條款,即便有全民同仇敵愾的背景,這兩項修憲動議仍然激起巨大反對聲浪,政府內部也顯露出裂痕。

同樣面臨極端主義威脅,中法兩國不同語境之間存在很大鴻溝。法國《新觀察家》記者被逐出中國引發的風波,就是最新的例證。同樣,關於法國圍繞剝奪國籍的種種爭論,表面上看與中國風馬牛不相及,但克服語境差異,我們仍然可以在多重維度上勾勒出對中國可能具有的意義。

您已閱讀9%(452字),剩餘91%(472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