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

本田
日產將裁員人數增至2萬人,本田警告面臨30億美元關稅打擊

日本集團成爲最新一批報告重組舉措和貿易戰影響的汽車製造商。

本田
Lex專欄:日本車企在美國的成功或變成一種負擔

如何應對關稅給曾爲美國就業和經濟成長做出貢獻的日本汽車製造商帶來挑戰。

日本汽車行業對墨西哥的180億美元投資因關稅威脅面臨風險

面對川普的關稅威脅,日本汽車製造商及其供應商網路正在討論如何調整投資計劃。

日產
與本田的合併談判破裂,日產尋找新合作伙伴

日產已開始在科技行業尋找戰略合作伙伴,試圖利用技術而非汽車盟友來重振業務。

併購
本田與日產580億美元的合併案瀕臨破產

本田面臨股東要求完全控股的壓力,聯合控股公司計劃出現180度大轉彎。

本田和日產決定統合背後有鴻海的影子

鴻海瞄準了經營不善的日產,在水面下試圖參與經營。如果鴻海的計劃得以實現,本田與日產的合作有可能一切歸零。

豐田
豐田、本田和BMW均面臨中國需求下滑

實力最強的跨國車企在競爭激烈的中國市場上也受到了衝擊。豐田下調全年銷量目標,但維持利潤指引不變。

製造業
外國車企在華工廠同樣面臨產能過剩

白艾德:幾乎所有外國品牌都在華建立了業務,它們沒預料到自己的汽車銷量會急劇下滑,也沒預料到中國自己的汽車業會發展這麼快。

是什麼讓本田和日產這對宿敵走到一起?

即將到來的中國高技術、低成本汽車的浪潮,迫使日本第二和第三大汽車製造商聯手開發電動汽車。

本田、日產宣佈聯手開發電動汽車

大眾上週也表示可能與雷諾合作,突顯傳統汽車製造商面對中國電動汽車的威脅紛紛締結聯盟,以求集中資源開發有競爭力的電動汽車。

日本工人獲得三十年來最大幅度加薪

工資上漲突顯出通膨趨勢,爲日本央行開始加息提供了理由。

日本寄望於固態電池奇蹟成真

李維士:爲了能從電動汽車領域的落後者一躍成爲領導者,日本比其他任何國家都更需要固態電池奇蹟成真。

脫鉤
美中對峙令日本企業心神不寧

隨著美中關係日益緊張,維繫日美親善的代價成爲日企高階主管擔憂的問題。日本車企今年在華銷量下滑幅度已經是外國車企中最大的。

索尼-本田合資企業計劃將其電動汽車的娛樂功能當作賣點

這家新公司希望通過音樂、電影和Playstation來獲得與電動汽車競爭對手的優勢。

本田
本田押注混合動力汽車

本田將向電動汽車業務投資400億美元,但認爲公司未來10年的優勢在於混合動力汽車。

通用和本田將合作開發面向大眾市場的電動汽車

兩家汽車製造商將在包括中國和北美在內的關鍵市場共享技術並提供綠色車型。

FT社評:本田關閉英國工廠,脫歐難辭其咎

本田宣佈關閉在英國斯溫頓的工廠,雖然有各種原因,但英國退歐導致企業可能失去歐洲市場的准入機會,無疑是原因之一。

日系車在中國還有希望?

分析師們認爲,政治緊張並非日系汽車近年在中國表現欠佳的主因。真正原因是一些戰略失誤,如工廠擴建不到位、本地化程度偏低。簡言之,日方對中國汽車市場潛力估計不足。

本田
分析:本田與中國市場

當低工資國家的勞工糾紛擾亂一家全球企業的運營時,人們往往會提出這樣一個問題:這家企業會不會把業務搬到一個麻煩少一些的地方?然而,本田在華南的供應商已發生三起罷工事件,卻沒有人提出上述問題。

本田
中國勞動力不再廉價?

近來,中國工人不斷罷工,爲自己爭取更好的工資待遇。這提出了一個更廣泛的問題:製造商基於廉價中國勞動力的豐厚利潤率,如今是否面臨著威脅。

本田
中國工人學會與老闆「還價」

罷工和工人自殺事件分別迫使本田及富士康大幅提高了廣東省工廠工人的薪資,預示著該地區對廉價勞動力近乎反射性的依賴,有可能發生明顯轉變。

中國視點:慷慨的廣東

在富士康和本田分別爲其廣東省僱員大幅度提薪之時,當地政府轄下的廣州汽車宣佈提高駿威汽車私有化的換股比率,這無疑是希望一次性就讓股東滿意。

FT社評:讓中國勞動者共享繁榮

勞動報酬在中國GDP中所佔比重,從1983年的57%,降至2005年的37%,此後一直停留在這個水準上。如果不扭轉這一局面,中國向消費驅動型經濟的必要轉型就不會發生。

中國勢將結束勞工低薪時代

本週從廣東傳來的加薪訊息,標誌着中國勞動力市場整體格局向有利於勞工的方向轉變,這一趨勢在近幾個月加速,並可能持續多年。對中國經濟而言,這可能是一件好事。

本田
勞資糾紛未解 本田中國繼續停產

這家日本汽車製造商提出,給旗下佛山變速器工廠的工人加薪24% ,但該廠生產仍然沒有恢復。一部分工人堅稱,罷工仍在繼續,他們對官方的工會不滿,要求得到選舉工會領導人的權利。

中國
「世界工廠」凸現勞工問題

在中國華南地區,工人們的自殺與焦慮情緒正讓位於團結的行動。有工人說「(官方)工會並不代表我們,也從未(在談判中)露面。我們甚至不知道工會主席是誰。我們想選舉自己的工會,但要求遭到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