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夏天,當英國《金融時報》報導日本政府官員試圖合併本田(Honda)和日產(Nissan)時,持懷疑態度的人嘲笑這一想法類似於讓「油和水」混合。近四年後,日本第二和第三大汽車製造商(僅次於豐田(Toyota))正計劃聯手開發電動汽車,以求在即將到來的中國高技術、低成本汽車的浪潮中生存下來。儘管本田目前已經排除了與日產的資本合作,但這一努力是這兩個宿敵有史以來最緊密的一次合作。
從成立之初,日產和本田就走上了截然不同的成長道路。1934年日產成立時,低調的創辦人鮎川義介(Yoshisuke Aikawa)在戰前時期通過一系列激進的收購,將該集團打造成了一家大型企業集團,這些收購的資金來自將旗下公司上市。而本田頗具魅力的創辦人本田宗一郎(Soichiro Honda)以單打獨鬥的策略而聞名,據說他曾批評聯盟拖累了發展。直到最近,這種基因還留在該公司裏。
如今,兩家公司的企業文化仍然和過去一樣不同,但這並不一定意味著計劃中的合作註定要失敗。這對宿敵願意與對方合作的原因是相似的,儘管二者的急切程度可能有所不同。日產和本田的傳統擴張方式都出現了失誤,它們誤判了中國市場變化的步伐,而且它們缺乏保持全球競爭力所需的規模和資源。
您已閱讀34%(516字),剩餘66%(101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