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文
登錄
註冊
我的賬戶
登出
搜尋
關閉
搜尋
FT中文網
Menu
首頁
首頁
FT中文網首頁
特別報導
「新四大發明」背後的中國浪潮
與FT共進午餐
西門子·智慧城市羣
未來生活 未來金融
高階訂閱
標準訂閱
熱門文章
一週
一月
季度
一年
會議活動
市場活動
FT商學院
FT電子書
職業機會
FT商城
日經中文網精選
中國
中國
頻道首頁
政經
商業
金融市場
股市
房地產
社會與文化
觀點
全球
全球
頻道首頁
美國
英國
亞太
歐洲
美洲
非洲
經濟
經濟
頻道首頁
全球經濟
中國經濟
貿易
環境
經濟評論
金融市場
金融市場
頻道首頁
股市
外匯
債市
大宗商品
金融市場數據
商業
商業
頻道首頁
金融
科技
汽車
地產
農林
能源
工業和採礦
航空和運輸
醫藥
娛樂
零售和消費品
傳媒和文化
創新經濟
創新經濟
頻道首頁
人工智慧
大數據
網路
新能源與新交通
其他
區塊鏈與數位幣
教育
教育
頻道首頁
學前教育
中小學與國際學校
高等教育與海外留學
商業與職場教育
教育改革與創新
觀點
觀點
頻道首頁
Lex專欄
專欄
分析
評論
社評
書評
讀者有話說
管理
管理
頻道首頁
FT商學院
職場
領導力
財富管理
人物
生活時尚
生活時尚
頻道首頁
樂尚街
美食與美酒
藝術及文化活動
品味
旅行
生活話題
藝術與娛樂
消費經
影片
影片
頻道首頁
政經
產經
金融
文化
FT看見
音訊
音訊
頻道首頁
麥可林學英語
BoomEar藝術播客
一波好書
音樂之生
i聽粉
每日英語
每日英語
頻道首頁
雙語閱讀
FT英語速讀
原聲影片
FT英語電臺
音樂之生
麥可林學英語
每日一詞
換腦ReWired
換腦ReWired
頻道首頁
登錄
註冊
我的賬戶
會員訂閱
兌換中心
郵件訂閱
我的關注
我的評論
我的收藏
我的銀行卡
登出
關注我們
WeChat公衆號
新浪微網誌
X
Facebook
LinkedIn
工具
移動應用大全
會員訂閱
兌換中心
郵件訂閱
我的關注
我的評論
我的收藏
我的銀行卡
RSS
徵文
關注
又一次遊街
(「見證中國60年」徵文)讀者渝華:在血淋淋的事實面前,紅衛兵們默默簇擁著戴著高帽子、拄著柺杖、被一對兒女攙扶著的父親。一路上靜悄悄地,完全沒了剛纔鬥爭的氣氛。
60年
關注
徵文:鐵馬金戈入夢來
FT中文網讀者譚彤昕:中央文革小組,在茫茫人海中查出母親是王光美的大學同窗,派出官員指示造反派一定要逼出口供。
徵文
關注
「文革」探獄與文天祥祠
作者孫建榮:我當時才16歲,沒有什麼顧慮,於是毫不猶豫給周總理寫了封信,請允許我見見分離了五年的父親。
徵文
關注
母親1960
(「見證中國60年」徵文)讀者朱啓:我懷念我那早逝的可憐的母親,也懷念那些紮根我心靈的貧窮和困苦的歲月。
60年
關注
奇異婚姻與父親的八次創業
(「見證中國60年」徵文)讀者大河:我的母親、大姨還有小姨,三姐妹全都嫁給了同一個男人。這史無前例的奇異婚姻,註定了他們在那特殊年代各自的坎坷命運。
見證中國
關注
牛角上的《毛澤東選集》
(「見證中國60年」徵文)讀者徐仲仁:當我從書架上挑出一本凱恩斯的《通論》時,圖書管理員瞪大了眼睛。我說:此人是資本主義國家的馬克思。
徵文
關注
我們的礦山
(「見證中國60年」徵文)讀者陳學因:2003年,礦石不斷漲價,礦山人的日子好過起來,我們的礦山與國內一家民營企業重組改制了。
六十年
關注
六十年,我們這個家
(「見證中國60年」徵文)讀者陳曄:我們的子女如今長大了,他們用錢來衡量一切。他們的價值觀和我們的長輩完全不同,但一樣的堅定,很難被動搖。
60年
關注
永別了,故鄉
(「見證中國60年」徵文)讀者張三:父親一生的最大功績就是完成了我們家從農村到城鎮的遷移。
六十年
關注
徵文選登:三代讀書夢
(《見證中國(1949-2009)》徵文)博士生楊小燕:外祖父和母親的讀書稟賦遠遠高於我,但一位終生一字不識,一位小學畢業,反映了歷史境遇的不同和個人命運的無奈。
徵文
關注
父親站在天安門廣場第一排
FT中文網讀者李秀建: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時,父親站在天安門廣場上第一排,一些記錄當時情形的老紀錄片裏還有他的身影。
60年
關注
父親65年
FT中文網讀者徐六寶:父親1944年出生在安徽一個貧窮農家,由於從小不愛讀書,加上當時家裏經濟條件限制,父親很早就參加「勞動」了。
60年
關注
1984年中國的「商品經濟」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俞雷:這一年整個國家也開始提倡消費和鼓勵消費。儘管有限度,但1984年還是出現了價格自由化和鼓勵私人經營活動的趨勢。
徵文
關注
地主的後代
FT中文網讀者陳飛翔:自讀小學起,我就知道我是一個特殊階層——地主——的後代,同時也「享受」了很多「特殊待遇」。
六十年
關注
一位中國農民的1996年(上)
FT中文網公共政策編輯田毅、特約撰稿人趙旭:一位北方農民,1996年一段生活,幾本賬本和多次訪談,描繪出他的世界及此時中國的一面。
六十年
關注
國運與知識分子羣體人格
FT中文網讀者施迅:當年,我賣掉了所有的教科書、筆記本,我以這樣一個「決絕」的姿態來表明,我堅決不步老一輩知識分子的後塵。
六十年
關注
紀念父親那一代人
FT中文網讀者朱山花:父親那代人,他們甘願用生命尋求真理,是何等的勇氣!而我們丟掉了夢想,遊走在現實中。似乎沒有什麼比金錢更有說服力。
六十年
關注
文革賣書見聞
FT中文網讀者胡迎新爲「見證中國60年」徵文撰稿:樓上吳工的那些40公分的大唱片,一大摞撂在地上等死。「老頭兒,」女收購員說,「這唱片都得砸了,不砸不收。」
六十年
關注
三代女性的愛情與婚姻
私企員工徐可君爲FT中文網撰稿:我和男友正爲買房發愁。我母親結婚時,農村流行「四大件」,而我奶奶的年代,除了婚姻自由什麼也不需要。
六十年
關注
母親的第一張大字報
民營企業員工甯浩明爲FT中文網撰稿:1966年,母親做了個驚人之舉:她寫了濟南市教育系統的第一張大字報。她相信這個壯舉能讓全家不被趕走。
徵文
關注
我親歷的兩段金融鉅變(上)
六十一年前,一位23歲的青年身背十斤黃金行程800裏送至開封,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金融史前奏中的一幕。之後更是起伏跌宕,尤以兩段讓如今85歲的中國人民銀行老幹部蔣黎難忘。
六十年
關注
我和哥哥的那次逃亡
高校教師張力穎爲FT中文網撰稿:火車開動了,站臺上的媽媽淚流滿面,爸爸的眼睛閃閃發亮——我全然不知,我再次看見這雙眼睛,竟然是在十年之後!
六十年
關注
一畝地,四代人
民營企業員工王覺菊爲FT中文網徵文撰稿:從我外祖父算起,到我那正上小學的外甥,新中國建國之初,外祖父不願做工人而回家種蘿蔔的決定,整整影響了我家四代人。
六十年
關注
「見證中國60年」徵文啓事
我們誠摯邀請歷史的經歷者——你,講述親身參與或發生在身邊的故事,描述和體味中國60年的變遷,分享你的人生甘苦。
熱門文章
1.
中國經濟的問題是不是「消費不足」?
2.
作爲保守主義的川普主義及其誤解
3.
「新消費熱」中的冷思考
4.
「伊隆終於醒悟」:馬斯克努力從川普手中拯救特斯拉
5.
中國企業利潤下降,如何扭轉?
6.
一週新聞小測:2025年7月5日
7.
川普服務於誰?
8.
中國悄然擴大稀土和磁體出口管制
9.
對「主理人」的刻薄嘲笑,是傳統階層觀對身份重構的本能抗拒
10.
全球關鍵礦物「去中國化」進程或將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