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

徵文
又一次遊街

(「見證中國60年」徵文)讀者渝華:在血淋淋的事實面前,紅衛兵們默默簇擁著戴著高帽子、拄著柺杖、被一對兒女攙扶著的父親。一路上靜悄悄地,完全沒了剛纔鬥爭的氣氛。

60年
徵文:鐵馬金戈入夢來

FT中文網讀者譚彤昕:中央文革小組,在茫茫人海中查出母親是王光美的大學同窗,派出官員指示造反派一定要逼出口供。

60年
「太空軍事化是歷史必然」

中國空軍司令許其亮此言似乎背離了中國反對太空軍備競賽的一貫立場。它指出美中可能會在未來展開競爭的另一個領域,也暗示中國軍隊的內部競爭有所加劇。

徵文
「文革」探獄與文天祥祠

作者孫建榮:我當時才16歲,沒有什麼顧慮,於是毫不猶豫給周總理寫了封信,請允許我見見分離了五年的父親。

徵文
母親1960

(「見證中國60年」徵文)讀者朱啓:我懷念我那早逝的可憐的母親,也懷念那些紮根我心靈的貧窮和困苦的歲月。

60年
奇異婚姻與父親的八次創業

(「見證中國60年」徵文)讀者大河:我的母親、大姨還有小姨,三姐妹全都嫁給了同一個男人。這史無前例的奇異婚姻,註定了他們在那特殊年代各自的坎坷命運。

牛角上的《毛澤東選集》

(「見證中國60年」徵文)讀者徐仲仁:當我從書架上挑出一本凱恩斯的《通論》時,圖書管理員瞪大了眼睛。我說:此人是資本主義國家的馬克思。

徵文
我們的礦山

(「見證中國60年」徵文)讀者陳學因:2003年,礦石不斷漲價,礦山人的日子好過起來,我們的礦山與國內一家民營企業重組改制了。

60年
永別了,故鄉

(「見證中國60年」徵文)讀者張三:父親一生的最大功績就是完成了我們家從農村到城鎮的遷移。

60年
中國人「日子越來越好」

FT亞洲版戴維•皮林:中國人並非看不到自己國家的不足與矛盾,但就像張藝謀影片《活著》中的主人公一樣,他們相信「日子就越來越好」。

60年
爲中國的未來做好準備

獨立評論人袁劍:所有人都生活在習慣之中,但在歷史的劇烈轉型時期,習慣卻往往成爲我們最大的敵人。那麼,什麼是中國習慣思維最大的危險?

60年
FT社評:中國「向前向前向前」

十月一日,中國舉行60週年國慶大閱兵。對一個偉大文明展現如此壯觀的場面,人們很難不感到敬畏。然而,如果低估中國面對的各項挑戰,那將是愚蠢的。

60年
失蹤的個體

FT中文網專欄作家長平:真正的慶祝儀式不是做給別人看的,聯歡更需要獨立個體的真誠參與。過度標榜整齊劃一不但沒有意義,而且適得其反。

中國國慶大典觀感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加藤嘉一:對我來說,觀看60週年國慶就等於上了一堂課,將我得想法重新梳理了一遍,讓我更加深刻、紮實地瞭解中國。

李曙光
從「刀制」到「水治」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李曙光:中國60年法律之治的變遷,實際上是圍繞兩個中國人耳熟能詳的詞來展開的,一是「法制」,二是「法治」。「制」乃「刀」字旁,故被稱爲「刀之制」,「治」爲「水」字旁,也被稱爲「水之治」。

60年
中國需要倫理革命

哲學家黎鳴:當前世界形勢,對中國文明崛起是絕好的機會,但機會再好也可能「稍縱即逝」。問題的關鍵,將取決於中國人的文化抉擇。

徵文
父親站在天安門廣場第一排

FT中文網讀者李秀建: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時,父親站在天安門廣場上第一排,一些記錄當時情形的老紀錄片裏還有他的身影。

龍將起舞

明天,中國將舉行共和國60週年國慶大典,向世人展示中國迅速增強的軍力;並在美國實力削弱之際,向世界呈現中國在國際舞臺上不斷上升的地位。

「中國世紀」將是一條坎坷路

FT駐京首席記者傑夫•代爾:在中國經濟復甦之際,中國在國際上也變得更爲自信。但我認爲,在通往「中國世紀」的路上會有顛簸。

60年
父親65年

FT中文網讀者徐六寶:父親1944年出生在安徽一個貧窮農家,由於從小不愛讀書,加上當時家裏經濟條件限制,父親很早就參加「勞動」了。

60年
1984年中國的「商品經濟」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俞雷:這一年整個國家也開始提倡消費和鼓勵消費。儘管有限度,但1984年還是出現了價格自由化和鼓勵私人經營活動的趨勢。

水與火的博弈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王安:如果把市場經濟比作水的話,計劃經濟就是火。中國社會最近60年的歷史,就是從火向水的漸變的過程,期間夾雜著水進火退,火旺水衰的迴旋。

徵文
地主的後代

FT中文網讀者陳飛翔:自讀小學起,我就知道我是一個特殊階層——地主——的後代,同時也「享受」了很多「特殊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