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與市場

水與火的博弈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王安:如果把市場經濟比作水的話,計劃經濟就是火。中國社會最近60年的歷史,就是從火向水的漸變的過程,期間夾雜著水進火退,火旺水衰的迴旋。

陳雲指出,要保證民營工廠每年獲得10%、20%到30%左右的利潤

1949年中國共產黨人拿下中國大陸。當時,共產黨人並非篤定要實行計劃經濟。就好比,如果國民黨人取得了勝利,就一定會實行市場經濟嗎?
共產黨幹部的待遇是計劃經濟的,是軍事供給制。1950年7月,財政部規定對供給制幹部實行小包乾,生活費和津貼費一律折米供給,分大中小3種標準,大竈每人每月折米130斤,中竈165斤,小竈225斤。當時彭德懷奉命進京商議志願軍入朝參戰事宜,不與夫人同喫,因爲彭可享受小竈,夫人只能委屈中竈。1952年7月起,各級政府幹部津貼分爲29級,並實行工資分制,最高國家主席和副主席工資分爲1006分,最低區縣勤雜員爲85分。在關內每一工資分合實物的數量爲:糧食0.8斤,白布0.2尺,食鹽0.02斤,煤2斤。到1955年7月,供給制向工資制的過渡才完成。

但中共經濟高層還是有市場經濟概念的。1950年1月21日,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主任陳雲和副主任薄一波、馬寅初的名義回覆了人民銀行行長南漢宸和副行長兼人保總經理胡景澐一封公文,原文如下——

「關於處理中國保險公司事,所擬將中國產物保險公司改隸到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內,以利用其開展海外保險業務。經研究我們認爲:中國產物保險公司爲中國銀行所設立,且中國銀行尚有私人股份,其領導關係的變更須經董事會決定,目前新的董事會尚待組成,故仍暫維現狀,俟董事會組成後再作考慮,中國產物保險公司員工願和國家保險公司靠近,我們可加強爭取團結教育,利用其多作些業務……”

您已閱讀4%(646字),剩餘96%(1686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