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60年

爲中國的未來做好準備

獨立評論人袁劍:所有人都生活在習慣之中,但在歷史的劇烈轉型時期,習慣卻往往成爲我們最大的敵人。那麼,什麼是中國習慣思維最大的危險?

所有人都生活在習慣之中,但在歷史的劇烈轉型時期,習慣卻往往成爲我們最大的敵人。

在過去的三十年中,中國人養成的一個最大的習慣,就是經濟的持續高速成長。無論是民衆還是精英,都將中國經濟持續高速成長的能力視爲理所當然。就連那些一直持有審慎懷疑態度的觀察家們,也在21世紀之後,徹底接受了中國經濟作爲一架「永動機」的概念。值得注意的是,對中國經濟的這種習慣印象並沒有因爲金融危機動搖,反而因爲中國經濟在最近一年中的強勁表現,而變得更加牢固。顯然,這種樂觀已經成爲一種危險的習慣。

不過,最大的危險並不來自這裏,而是來自政府的另外一種習慣性思維。在過去三十多年中,尤其1990年代之後的20年中,中國政府一直將其戰略與策略建立在這樣一個假設之上,即:經濟的持續高速成長。作爲一個失去了所有其他意識形態資源的政府來說,這種思維是非常容易理解的,也是非常值得同情的。很容易看到,對於一個發展中國家,只有經濟高速成長,政府纔有足夠的稅收興建各種基礎設施,也只有經濟高速成長,民衆才能不斷提高其生活水準。按照中國政府的邏輯看來,所有這一切增量所帶來的滿足感都將轉化爲政府的合法性來源。十分幸運的是,在過去的三十年中,藉助市場活力的釋放以及資本主義全球化的推動,中國經濟取得了持續的高速成長。而以這種高速成長作爲基礎的戰略也一再被證明是成功的。這種非凡的成功一再強化了中國政府將經濟高速成長作爲一種前提條件的執政戰略及策略。

您已閱讀18%(601字),剩餘82%(264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