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的國慶前夕,52歲的紡織工業部部長吳文英來到山東的淄博、濰坊和青島檢查工作。她穿上了金黃色的緊身花褂和線條流暢的裙子,鼓勵大家大膽穿時裝,打扮得更加漂亮。淄博的市委書記和山東紡織工業廳的廳長、淄博市副市長也一起應景穿起了西裝。吳文英說,歷史上任何一次經濟繁榮,都帶來服裝革新,現在國家支持穿漂亮衣服,我們紡織工業有責任把人民打扮得更美。吳文英身體力行地履行「領導要帶頭」,並且說「不要用五十年代的服裝觀點來看八十年代的穿衣問題,更不要以土自居。社會上還有一種舊習慣勢力,要頂住他們的閒言碎語。」
這一年不僅是衣著,整個國家也開始提倡消費和鼓勵消費。官方說這「不僅符合社會主義的生產目的,而且也是擴大再生產得以順利進行的必要條件。」截至1983年年底,全國城鄉人民儲蓄存款已經達到了890多億元,其中農民的儲蓄存款達到了319億。
紡織品就是一例,不僅是衣著用料,國家還鼓勵拓展新的消費領域。中國的人均紡織品消費量在前一年還不到美國的1/4,《光明日報》的一篇評論說,由於消費的水準低,已造成了棉花過剩。1984年,中國的裝飾織物僅佔紡織品總量的7%,大多數還是衣著用料,而且數量、質量和花色都遠遠不能滿足需要。
您已閱讀9%(508字),剩餘91%(490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