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政策

2021年全球經濟:疫情後的修復式成長

程實、王宇哲:高估值市場出現系統性調整的金融風險值得警惕,數字經濟集體演化有望成爲可持續成長的新動能。

宏觀政策層面如何應對新冠疫情?

戴維斯:嚴厲的防疫措施已導致工業及消費活動大幅下降。這是一場需求衝擊還是供給衝擊?政策制定者能否避免一場衰退?

債市觀察:從「兩個預期」看債市走勢

蔡浩:促發展、穩成長、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是當前宏觀政策施策第一要務,這也促成了「兩個預期」的形成,短期和長期均對債市形成利空。

全球經濟如何走出困局?

周茂華:2008年以來歐美央行實施「非常規政策」並未幫助全球擺脫低通膨陷阱,這背後是什麼原因?要擺脫目前困境,全球需要什麼樣的政策?

匯市將重回動盪期

安聯集團首席經濟顧問埃利安:外匯市場的波動性迄今一直受到各國央行的抑制。但鑑於經濟和政策上的分歧日益加大,這種極端的低波動性已很難維持下去。

中國經濟的溫和復甦結束了嗎?

光大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徐高:近期成長動能降低並不意味溫和復甦的終結,不能因此看空今年的成長前景。但經濟復甦對政策高度依賴預示短期經濟成長會出現波動。

中國經濟未來走勢不容樂觀

美國達拉斯聯邦儲備銀行高級經濟學家王健:中國經濟面臨外部需求減少和房地產市場繼續低迷的風險,成長明顯放緩,而中國政府對成長的支撐力度也受到限制。

中國兩會前瞻:立足民生

瑞穗證券亞洲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兩會是中國全年宏觀政策走勢的風向標。立足「民生」觀察宏觀政策,寬財政無疑是防止硬著陸的重中之重。貨幣政策上,宜降準不宜降息。中國與美、法等國進入政治換屆期,應對危機的速度或加快。

宏觀政策東風西漸

渣打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李籟思:過去數十年間,亞洲各國政府從西方學到了抗通膨政策的益處。如今,亞洲可以向西方輸出關於宏觀審慎措施的經驗。這些經驗應該成爲世界各國政策組合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爲何應該平衡經濟?

FT首席經濟評論員沃爾夫:今年,中國大規模擴張信貸,固定投資激增,這只是權宜之計。中國經濟必須向消費驅動型調整,這符合中國利益,也有利於建立更平衡的全球經濟。

中國保成長不如調結構

FT中文網經濟評論員吳錚:亞行最新一版「2009亞洲發展展望」,上調了對中國經濟成長的預期。但是,在肯定了中國擴張性財政和貨幣政策拉動作用的同時,亞行也對其負面影響提出了警告。

溫家寶定調中國宏觀政策

FT中文網經濟事務評論員吳錚:隨著國內經濟指標回升,股市、樓市再度繁榮,全球經濟出現復甦跡象,關於中國宏觀政策轉向的猜測越來越多。近日在浙江考察時,溫家寶給出了他的答案。

經濟回暖 政策兩難

FT中文網經濟評論員吳錚:中國公佈7月經濟運行數據。喜憂參半的數字,突現了中國宏觀政策進退兩難的局面。市場關注的是,寬鬆的宏觀政策是否需要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