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測試

美國大型銀行通過美聯準年度「壓力測試」

今年的測試包括在嚴重衰退期間失業率達到10%的假設情景。

美國大銀行通過美聯準壓力測試

壓力測試顯示這些銀行能承受近5000億美元的虧損,這一結果將爲數十億美元的股票回購和股息發放鋪平道路。

銀行業壓力測試成了公開秀

FT專欄作家邰蒂:幾年前當美國政府宣佈對幾家大型銀行啓動壓力測試時,這一舉動似乎是神來之筆。如今,壓力測試的作用卻受到質疑。

壓力測試無法解決歐元區危機

FT首席經濟評論員沃爾夫:不應高估歐元區銀行壓力測試和資產評估的作用,雖然這的確是進步之舉,但並不能拉動銀行成長。歐元區缺少的,是提振需求的可靠策略。

歐洲
FT社評:歐洲銀行「體檢」需再接再厲

壓力測試和資產質量評估是有意義的進步,但如果歐洲央行不致力於每年定期評估,現在的作爲將是一種巨大的浪費,歐洲只有通過更多的風險和責任共擔才能維繫歐元。

中國壓力測試「太樂觀」

中國銀行業今年進行的壓力測試顯示,就算房價下跌50%,不良貸款也只會「少量」增加。但數位分析師表示,測試的多項假設站不住腳,房價大幅下跌很可能會重創銀行業。

銀行業
歐盟銀行業監管改革可能適得其反

捷克央行副行長漢佩爾、託姆斯克:歐盟擬要求在跨境金融集團內部安排集團內財務援助。我們認爲,此舉將在下次金融風暴來襲時讓相關集團面臨沉沒風險。

歐元區
解決歐洲危機不能單靠壓力測試

布魯塞爾Bruegel智庫高級研究員韋龍:只要銀行仍然得到擁有財政主權的國家政府的隱性擔保,歐盟的銀行市場就不可能真正實現一體化。債務危機帶來的真正風險是各成員國出於本國利益考慮而導致有害的金融分裂。

愛爾蘭
Lex專欄:愛爾蘭銀行業的驚悚秀

週四的壓力測試結果顯示,愛爾蘭4家銀行需要240億歐元的注資。爲銀行「瘦身」、以使其更好地適應本國經濟規模,是重建銀行業明智的第一步。

壓力測試本身「不過關」

FT專欄作家約翰•凱:壓力測試本身也應該接受「壓力測試」。如果政府撤銷對其非存款債務的隱性或顯性擔保,那些通過了壓力測試的銀行,能夠爲自己融得足夠資金嗎?

各國央行也該進行壓力測試

Sovereign Trends公司奇利:儘管細節值得商榷,但對歐美商業銀行進行壓力測試的根本邏輯無可辯駁。現在我們應該將這個邏輯應用於世界各國的中央銀行。

自欺欺人的壓力測試

FT專欄作家明肖:歐洲銀行壓力測試的整個機制是爲了迎合結果設置的,只有不管怎樣都必須重組的銀行纔會通不過,其結果可以說是沒有意義的。

亞洲不再沉默

上月南韓釜山G20財長會議上亞洲官員的幕後表態,導致歐元區國家態度急轉,同意公佈銀行壓力測試結果。這是否標誌着亞洲已取代美國,成爲支配全球金融的主要力量?

短線觀點:市場動力衰竭

自美國各銀行通過壓力測試以來,市場已耗盡了動力。看一看美國的銀行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