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壓力測試

壓力測試本身「不過關」

FT專欄作家約翰•凱:壓力測試本身也應該接受「壓力測試」。如果政府撤銷對其非存款債務的隱性或顯性擔保,那些通過了壓力測試的銀行,能夠爲自己融得足夠資金嗎?

壓力測試本身也應該接受「壓力測試」。如果政府撤銷對其非存款債務的隱性或顯性擔保,那些通過了歐洲金融監管機構壓力測試的銀行,能夠爲自己融得足夠資金嗎?所有銀行都應單獨接受這種進一步的測試,而那些具有系統重要性的銀行則應作爲一個整體接受測試。測試結果將顯示出,歐洲銀行在不靠公共補貼維持存續方面有多大的進展。我估計,進展不大。

壓力測試的概念源自於用於確保複雜工程結構堅固性的工序,它分爲三個階段。首先,在比可能遭遇的情況遠爲嚴苛的條件下,測試每個部件;隨後,對系統設計進行審覈,以確保即使多個元件同時損壞,也不會危及整體結構的完整性;第三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用遠遠超出閱歷範圍的結果,來測試整個系統。你不要問:「這座橋是否經受得住狂風?」而應該問:「它能否經受得住比過去一百年來當地最大陣風更猛烈的大風?」

金融行業能夠從中得到很多教訓,但沒有跡象表明它們吸取了教訓。銀行壓力測試的負面想定,遠未超過閱歷或預期的範疇,只與均值水準相去不遠。由於政治家斷定主權違約不會出現,這種情形沒有被納入考慮範圍。不過,他們倒是考慮到了煩人的市場或許不相信上述說法的可能性。銀行中任何一位風險管理人士,如果沒有考慮到遠比壓力測試中更爲極端的情形,都應該遭到解僱。

您已閱讀41%(523字),剩餘59%(75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約翰•凱

約翰•凱(John Kay)從1995年開始爲英國《金融時報》撰寫經濟和商業的專欄。他曾經任教於倫敦商學院和牛津大學。目前他在倫敦經濟學院擔任訪問學者。他有著非常輝煌的從商經歷,曾經創辦和壯大了一家諮詢公司,然後將其轉售。約翰•凱著述甚豐,其中包括《企業成功的基礎》(Foundations of Corporate Success, 1993)、《市場的真相》(The Truth about Markets, 2003)和近期的《金融投資指南》(The Long and the Short of It: finance and investment for normally intelligent people who are not in the industry)。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