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EU)對銀行實施的壓力測試,目的是使投資者對飽受打擊的銀行業恢復信心,但這次測試並非毫無瑕疵。歐盟銀行管理局(EBA)在合併和跨境基礎上對歐洲各銀行集團應對負面衝擊的彈性進行了評估,把一個集團視爲一家銀行,因而未能揭示集團內個別成員的健康狀況。可問題在於,沒有一個泛歐「錢包」之類的東西能爲某一家銀行的倒閉埋單。幾個歐盟成員國在近年的金融動盪中接受了沉痛的教訓,即如果必要的話,要由相關國家的納稅人出資以幫助拯救銀行。我們擔心的問題超越當前壓力測試的範圍。
喬治•索羅斯(George Soros)曾把大型銀行比作油輪。如果不把油輪內部分成許多體積更小的油箱,原油會讓它在遭遇風浪時傾覆。照此類推,如果流動性、資產和債務同時在一家大型銀行或者銀行集團內部自由流動,那麼當金融動盪來臨時,這家銀行或銀行集團也會傾覆。歐盟最近提出的一些關於銀行復蘇與解散的法令草案,要求在跨境集團內部安排集團內財務援助。我們認爲,在下次金融風暴來襲時,這些提議將適得其反,把大型跨境歐盟集團置於沉沒的風險之中。我們把一家大型跨境金融集團想像爲分成多個更小箱體的油輪。如果集團的成員只在標準市場條件下從事交易並且獨立行動,這艘「金融油輪」將像分割成多個彼此隔絕的箱體那樣發揮作用。但是,如果資產和流動效能夠絕對自由地在集團內部流動,不同部分之間的隔絕便不復存在。在現實中,集團成員之間的關係很可能處在上述兩個極端中間。但問題在於,集團內的援助將削弱這艘金融油輪分割而成的各個「箱體」之間的隔絕程度。如果在遭遇風暴時,允許各箱體之間相互傾倒更大量的原油,將只會提高整個集團內部的互連程度,因而變得脆弱。
我們相信,應該將集團內的援助視爲例外,而更重要的是,不應將責任和決策割裂開來。根據歐盟的提議,實施了壓力測試的EBA將擔任調解人和潛在的決策人,從而打破各國監管機構之間的僵局。這種思路顯然錯誤的,我們確信,作爲跨國銀行集團子公司所在地的其它歐盟國家的監管機構與我們有著同樣的擔憂。在不同國家的監管機構之間產生分歧時,不應給予任何調解人(不管是EBA還是其他超國家機構)最終的裁定權。這是因爲,要對相關損失負責的是各國的監管者,而不是超國家的調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