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力市場

就業
北大張丹丹專訪:警惕AI加速勞動力市場結構性失衡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經濟學教授張丹丹在2025年夏季達沃斯論壇上表示,大學畢業生的技能與市場需求不完全匹配仍是目前中國勞動力市場面臨的一個挑戰。

延遲退休的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

葉勝舟:此次立法過程有些倉促甚至粗魯,工具理性過多、價值理性不足,考慮經濟過多、尊重平等不足,國家強制過多、人民主體不足。

美國
新冠疫情牽動美國勞動力市場

楊蓓蓓:從接觸者追蹤員到虛擬慶典策劃人,美國人在新冠疫情時代做著以前不存在的工作,其中一些工作有望在疫情緩解後存在下去。

川普貿易戰開始影響美國小企業

儘管美國民營部門僱主7月新增僱員人數反彈至3個月來最高水準,但小企業難以在緊張的勞動力市場競爭,7月僅新增1.1萬工作崗位。

金融危機給勞動力市場帶來的教益

奧康納:金融危機就像一個大規模實驗,讓經濟學家們得以研究在數十個實行不同勞動法規的國家中,哪些最能抗壓,哪些不能。

法國
法國公佈就業市場自由化舉措

意在加大法國對外國投資者的吸引力,促使企業僱傭更多工人,解決逾9%的失業率問題,並表明法國整改經濟的新決心。

FT大視野:縫紉機器人威脅新興國家優勢產業

自動化將帶來一場顛覆勞動密集型行業的無情變革,使南亞國家非但享受不到人口結構紅利,反而可能面臨人口結構噩夢。

美國勞動力市場怎麼了?

FT首席經濟評論員沃爾夫:美國壯年男女勞動參與率持續下降,表明美國勞動力市場嚴重失靈,是什麼導致越來越多的美國壯年人口選擇退出勞動力市場?

就業
「鐵飯碗」時代一去不返

FT專欄作家加普:世界正在進入「零工經濟時代」,工作方式變得更加刺激多元,但保障性也更低。這意味著終身僱傭制將一去不復返,風險與機會並存的新型職場生態即將到來。如何在這個不確定的新時代思考人生,是一個並不浪漫的命題。

香港建築業的「用工荒」

過分看重社會地位、人口老齡化、年輕人不願從事藍領工作,導致香港建築工人嚴重短缺,一些基建項目因此被推遲。人工成本上漲進一步推高了香港房價。

讓我們關注日本

《經濟學人》雜誌前總編輯艾默特:未來12個月裏,全球第三大經濟體有望成爲整個西方世界的一塊試驗田。最貼切的新詞將不是「安倍經濟學」,而是「勞動力經濟學」。

「供需不匹配」持續困擾中國就業市場

萬寶盛華大中華區總裁袁建華:供需不匹配、應屆畢業生缺乏能力的現象將繼續困擾中國僱主。伴隨中國經濟放緩新常態,僱傭前景不確定也將成爲常態。

中國勞動力市場尚穩健

來自中國各地就業中心的調查數據顯示,工作崗位依然充足。但就業難問題已經開始浮現。經濟放緩加工人權利意識的提高,使得就業成爲政府重點關注議題。

美國勞動力市場風光不再

美國對外關係委員會高級研究員馬拉貝:美國勞動力市場安排已經失效,它應該削減工資稅,並把失業保險金與勞動者參與就業培訓項目掛鉤。

數據表明美國勞動力市場持續復甦

每個空缺職位對應的失業人數降至2008年11月以來的最低水準

裁員
Lex專欄:美銀、寶僑裁員的不同

美銀和寶僑的裁員決定引發不同反應。在美銀,假如去年減薪20%,就可使淨收益增加四倍,這樣的人力成本的確有理由讓大家抓狂。但在寶僑,裁員的效應就小得多。

社保
誰幫你繳納了社保金?

財經評論人周克成:表面上看是用工單位幫勞動者繳納了社保金,但這其實是人們對社保制度最普遍、最大的誤解。真正承擔成本的,很可能是職工本人。

中國勞動市場火爆的隱憂

北京大學中國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盧鋒:2011年中國勞動力市場有望繼續「量價齊增」的勢頭。但在「就業-工資雙成長」背後,也存在多重隱憂。

美國
美國失業率糟過預期

美國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CEO埃爾-埃利安:在短短16個月內,美國的失業率就上升了一倍。事實上,以當今任何標準來衡量,這種飆升都令人瞠目。

美國
Lex專欄:美國失業數據重創復甦「萌芽」

6月份美國非農就業人數減少46.7萬人,失業率升至9.5%。這表明,復甦將會很緩慢。更糟的是,就業報告中幾乎找不到積極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