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智文章檔案

美國過去的對華接觸戰略失敗了嗎?

餘智:川普執政之前美國兩黨都曾執行的對華接觸戰略,無論是在經濟、政治還是文化與意識形態領域都取得了顯著成效,不能視爲失敗。
2021年2月22日

華人社會爲何對2020年美國大選存在諸多認知誤區?

餘智:出現這種認知誤區的原因包括感情好惡過於濃烈,知識結構搭配錯亂,價值觀不正,民主法治與進步理念欠缺等等。
2021年2月17日

川普
如何全面評判川普的對華遏制戰略?

餘智:中國的發展進步應該主要依靠本國民衆努力,而不能過分寄希望於外部壓力,尤其是那些缺乏「普世主義」理念的外國政黨與政治人物。
2021年2月4日

美國的「左右之爭」是「正邪之爭」嗎?

餘智:美國左右雙方在移民、種族歧視、福利等問題上的爭論,完全是民主社會內部不同政治與政策主張的爭論,而不是「正邪之爭」。
2021年1月22日

如何認識「利益集團」、「深層政府」與「華盛頓沼澤」?

餘智:部分挺川派對「利益集團」、「深層政府」與「華盛頓沼澤」的相關看法,缺乏對民主政治的基本正確認知。
2021年1月20日

媒體
美國主串流媒體是否背離了客觀獨立與言論自由原則?

餘智:美國主串流媒體在此次大選中並未背離客觀獨立與言論自由原則,而是很好地維護了這些原則,部分川普支持者的看法是偏頗的。
2021年1月13日

正確理解美國外交:理想主義下的現實主義

餘智:應避免因美國外交的「現實主義」策略而忽視其「理想主義」目標,從而產生戰略誤判。
2020年6月18日

經濟學
中國經濟學研究存在「過度數學化」問題嗎?

餘智:當前中國經濟與管理學界反對經濟學、管理學學術研究「過度」數學化、模型化的聲浪,其導向是錯誤的。
2020年6月3日

全球化
「去全球化」言過其實

餘智:「去全球化」的觀點言過其實,疫情導致的「閉關鎖國」只是短期現象,產業鏈區域重組也是有限性、結構性的。
2020年5月4日

教育
中國高校的國際化改革應該完善而不應放棄

餘智:中國高校過去20年人才錄用與考覈評價的國際化改革總體方向是正確的,應該堅持並完善,而不應該否定與放棄。
2020年3月4日

貿易
中國外貿高質量發展應依靠市場化而非政府主導

餘智:促進中國外貿高質量發展,要注意依靠市場化措施來實現這一目標,防止依靠政府主導來達成特定貿易目標。
2020年2月19日

疫情、政治與科學—與鄭永年教授商榷

餘智:中國社會的不足,在於沒有充分汲取歷史教訓、對體制缺陷反思不足,在於「政治啓蒙不足」、需要進一步加強。
2020年2月2日

中美經貿協議中的「不平等」、「平等」及合理合規性問題

餘智:中美協議的「不平等」表述中蘊含「平等」,總體上是平等協議,但其中的中國對美採購承諾,存在合理合規性問題。
2020年1月22日

中國爲何應融入國際主流經貿體系?

餘智:中國外貿的確應該另闢蹊徑,但其方向應該是更好地融入國際主流經貿體系,而非與其分道揚鑣、另起爐竈。
2020年1月2日

謹慎評估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議成果

李國剛、餘智:既要看到這份協議的臨時性、偶然性,也要看到現有貿易戰的規模仍然沒有降低多少,深層矛盾沒有解決。
2019年12月17日

中美矛盾是文明衝突嗎?

餘智:當前中美矛盾的實質是經濟與政治的意識形態衝突,以「文明衝突」來界定當前的中美矛盾是完全錯誤的。
2019年5月7日

人類命運共同體與普世價值觀

餘智:既然是人類命運共同體,就需要有一個絕大多數國家都能接受的價值觀目標,該目標應該具有普適性與普世性。
2019年1月16日

華為
再論華為事件——評李毅先生對筆者的曲解

餘智:我認爲,作爲一名學者,無論在對公共事件發表評論還是批評其他學者的評論時,都應保持理性思考。
2018年12月14日

華為
思考華為事件要避免民族情緒與自力更生思維

餘智:思考此事應避免民族情緒,回到法律層面進行分析判斷,並避免陷入自力更生思維模式,堅持對外開放與合作發展。
2018年12月7日

不應過度樂觀解讀G20中美首腦會談成果

餘智:雙方並未「休戰停火」,只是同意不加劇貿易戰,也未達成「重要共識」,結構性矛盾仍需進一步談判解決。
2018年12月2日

中國應調整對美談判中退與守的選擇

餘智:中國在以補貼爲核心的經貿政策方面應大膽退讓;而對於美方的強買強賣要求,則應守住,不退讓或少退讓。
2018年11月22日

國企改革大視野:歷史、現實與未來

餘智:中國需要明確國企民企的平等地位,強化相關規則的可執行性,並實行「結構再調整」,允許民企進入所有行業。
2018年1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