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階物業
登錄
註冊
我的賬戶
登出
搜尋
關閉
搜尋
FT中文網
Menu
首頁
首頁
FT中文網首頁
特別報導
「新四大發明」背後的中國浪潮
與FT共進午餐
西門子·智慧城市羣
未來生活 未來金融
高階訂閱
標準訂閱
熱門文章
一週
一月
季度
一年
會議活動
市場活動
FT商學院
FT電子書
職業機會
FT商城
日經中文網精選
中國
中國
頻道首頁
政經
商業
金融市場
股市
房地產
社會與文化
觀點
全球
全球
頻道首頁
美國
英國
亞太
歐洲
美洲
非洲
經濟
經濟
頻道首頁
全球經濟
中國經濟
貿易
環境
經濟評論
金融市場
金融市場
頻道首頁
股市
外匯
債市
大宗商品
金融市場數據
商業
商業
頻道首頁
金融
科技
汽車
地產
農林
能源
工業和採礦
航空和運輸
醫藥
娛樂
零售和消費品
傳媒和文化
創新經濟
創新經濟
頻道首頁
人工智慧
大數據
網路
新能源與新交通
其他
區塊鏈與數位幣
教育
教育
頻道首頁
學前教育
中小學與國際學校
高等教育與海外留學
商業與職場教育
教育改革與創新
觀點
觀點
頻道首頁
Lex專欄
專欄
分析
評論
社評
書評
讀者有話說
管理
管理
頻道首頁
FT商學院
職場
領導力
財富管理
人物
生活時尚
生活時尚
頻道首頁
樂尚街
美食與美酒
藝術及文化活動
品味
旅行
生活話題
藝術與娛樂
消費經
影片
影片
頻道首頁
政經
產經
金融
文化
FT看見
音訊
音訊
頻道首頁
麥可林學英語
BoomEar藝術播客
一波好書
音樂之生
i聽粉
每日英語
每日英語
頻道首頁
雙語閱讀
FT英語速讀
原聲影片
FT英語電臺
音樂之生
麥可林學英語
每日一詞
換腦ReWired
換腦ReWired
頻道首頁
登錄
註冊
我的賬戶
會員訂閱
兌換中心
郵件訂閱
我的關注
我的評論
我的收藏
我的銀行卡
登出
關注我們
WeChat公衆號
新浪微網誌
X
Facebook
LinkedIn
工具
移動應用大全
會員訂閱
兌換中心
郵件訂閱
我的關注
我的評論
我的收藏
我的銀行卡
RSS
香港新世界發展爭取爲數十億美元貸款再融資
新世界發展在經歷數年雄心勃勃的舉債擴張後,正與多家銀行就再融資進行談判。
日本的房地產已經開始上區塊鏈了
李海燕:回顧過去5年,日本房地產行業和區塊鏈技術的結合,如何評價?整體穩健;美國誕生的東西,日本做穩做細緻,做到日本在地化。
誰在拋棄一線二手房?
徐瑾:爲什麼一線城市二手房全軍覆沒,誰在拋棄它們?樓市未來如何走?政策還能如何發力?在一個下行時代,持有現金其實也是一種小確幸。
中國房價下行持續打擊市場信心
中國最新數據打擊了市場對今年房地產企穩的希望,樓市回暖步伐再度受挫。
提振消費的關鍵在於房地產
胡偉俊:提振消費的關鍵,短期在於穩定房地產市場以穩住總需求;長期在於從土地財政轉型,從根本上提升消費率。如何避免兩大誤區?
日本避暑聖地輕井澤是如何煉成的?
李海燕:輕井澤過去100年的發展變化,也是日本社會發展變化的一個縮影。而輕井澤的發展過程中,房地產開發商也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Lex專欄:年輕人不買房了,中國開發商怎麼辦?
中國房價下跌放緩,這爲房地產行業帶來一些鼓舞,但一些更爲宏觀的因素意味著這不足以幫助開發商擺脫當前困境。
日本最成功的房地產家族是誰?
李海燕:在1945年之後的日本房地產行業,誰是最成功的房地產家族?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答案。筆者給出的答案是:森泰吉郎和其家族。
2025年是真正的「後地產中國」元年
馮濤:如果說2024年的中國房地產市場是在「政策託底」與「市場失重」之間反覆拉扯,那麼2025年則是一個揭示制度悖論與結構極限的年份。
日本爲什麼在大拆大建?
李海燕:如果猜測90年代以後的日本房地產行業是一一潭死水,那就是大錯特錯了。日本排名前十的高樓中,有7個都是在房地產泡沫破滅之後設計和建造的。
房地產亟需破局以重振經濟
周掌櫃:目前中國房地產並非經濟能否支撐的問題,也不是尋找合理價格的問題,更不是轉型必須的代價,而是政策導向和信心的問題。
「中國矽谷」,正在修「綠房子」
綠色建築如何成爲這一股重塑城市天際線的推動力?深圳交出的答案,既在政策和標準的「字裏」,又在一梁一柱的「行間」。
誰是日本房地產發展最大的貢獻者
李海燕:如果從100年的角度看,日本的房地產行業存在兩條清晰的主線。如果從過去60年的角度看,日本的房地產產業存在5條主線。
關稅戰之下,重新反思消費迷思
徐瑾:消費不振似乎是中國經濟一大迷思,消費真的需要鼓勵嗎?東亞爲何消費偏低?民企不振,消費不過是無源之水,難以復甦。
關稅戰背後的硬政治迴歸
徐瑾:關稅戰已經回到硬政治博弈,軟性的輿論戰意義不大。貿易本質上屬於無限遊戲,而地緣政治可能就是零和博弈。中國應以長期主義的眼光對待當下棋局。
房地產奇蹟步入黃昏:年輕人爲何不買房
徐瑾:房子越便宜,年輕人好像越不肯買。日本一些地方正在鶴崗化嗎?這是一個奇蹟退場的時代,房子正逐漸從投資品變爲消費品。
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傳遞四大積極信號
沈建光:特朗普明顯衝擊國際政治和經濟秩序,大量跨國企業無所適從,中國作爲「穩定器」的則重新被認知。
提振消費爲什麼需要過三關?
馬天平:「存量資產、流量收入、長期預期」,三箭齊發,三關闖關。消費提振是否有效,決定了2025年全年經濟的穩定性,也影響2025年股市的高度。
瞰樓市
房企爆雷元年 南派房企北上的時代羣像
一些房企遭遇美元債危機的同時,沒有影響其他企業擴張的步伐。北京作爲全國化發展的必爭之地,引得新南派房企紛紛進京「趕考」。
碧桂園地產集團首次在銀行間市場申報註冊中票 規模50億元
12月1日,碧桂園計劃在銀行間債券市場註冊發行50億元中期票據,相關注冊申請已獲受理,進入預評環節。
高奢美學沙龍|2021御鑑理想生活
時光作序萬物迭新,循著過往的腳步,御湯山每一天都在煥然新生,在探索美好的路上從未止步,2021御湯山重新譜寫理想生活的模樣,「定製式」讓高級生活專屬,成爲理想生活的表達。
樓市裏的婚姻遊戲
當調控內容屢屢指向「假結婚」,這場蔓延十餘年的樓市婚姻遊戲,或許有望迎來大結局。
物企上市潮年底再迎高峯,「破發」成新關鍵詞
2020年掛牌上市的16家物企中 ,有8家出現開盤首日破發。
港交所擬提高上市門檻,中小房企衝刺最後一躍
在港交所門檻提高和 「三道紅線」的雙重預期壓力下,中小房企衝刺IPO的需求變得更加迫切。
房企血拼雙十一:前海限量版宅地上新,「國家隊」拼單補貨
當紅、橙兩檔房企忙於降負債收縮投資時,綠檔房企正在逆勢補倉,積極擴儲。
武漢公積金新政落地 北漂一族回鄉置業延期
疫情後武漢樓市快速復甦,購房投資需求大量釋放同時,新房庫存亦連創新高。
多家房企分拆商業上市,物業股「神話」能否複製?
物業IPO的高光時刻還在延續,與住宅開發黏性極強的商業板塊也站在聚光燈下,等待資本審視。
網路巨擘進軍房產交易,成敗幾何?
「網路+房產」的碰撞,帶來巨大的想像空間,也帶來變革的陣痛。
北京第5座「壹號院」上新! 融創香山壹號院歸心發佈
北京西山的每一處居所都自帶著「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的光環。
機器人帶貨出圈,碧桂園打造房企多元化發展樣本
在全球首個機器人餐廳綜合體用餐,是什麼體驗?
物業競逐賽道崛起,誰的機會?
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中國物業行業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一夜之間站在舞臺中間,接受資本考驗。
物業股持續走高 榮萬家構建大物業體系被看好
今年以來,多支物業股股價頻創新高,行業再度掀起分拆上市浪潮。風口之上,亦大浪淘沙。
職業經理人再掀轉會潮 跳槽準千億房企直面三道坎
今年1-5月地產圈已發生了324起高階主管人事變動,平均每天有2位高階主管轉會。
Wake up 深圳 | 樓市火爆背後,後浪正在喪失選擇權
當下深圳青年都是「禁慾式買房」,心裏都住著白月光,最後卻選了硃砂痣。
「產業」+「商業」雙輪驅動 平安加持下的華夏幸福尋找第二曲線
未來,華夏幸福將會在大型商辦綜合體、康養業務、輕資產管理以及科學社區四個領域發力。
Wake up地產人|在去與留的焦慮中尋找希望
地產人的冷暖去留,是房地產行業復甦最微觀的縮影。
首提以業績論英雄 招商蛇口能否重回前十?
從2005年跌出前十,作爲昔日「招保萬金」的領頭羊,招商蛇口已經在TOP10俱樂部門外徘徊了15年之久。
經紀店東求生記:用專業換流量,以技術反脆弱
居住市場處於消費網路和產業網路融合的前沿,從線下到線上的居住消費生態已經形成,率先切換賽道的就意味著搶佔先機。
Wake up 武漢樓市:有人摸底有人退場 房企「撿漏」補倉
甦醒後的武漢樓市,在經歷了至暗時刻後,看到了怎樣的光明?
對話當代置業張鵬:信任解決不了所有的事情
哪個是真實的張鵬?雙子星,極地版本的。
世茂、龍湖、華潤TOP10競逐,誰是年度莊家?
世茂、龍湖、華潤輪番坐莊NO.10,誰是年度莊家,是最後一個月的看點。
TOP5房企決戰年終榜 融創擠掉萬科是個「意外」
王健林在 「世紀大併購」中說過一句話:要麼恆大掉下來,要麼萬科掉下來,反正融創能擠掉一個。
房企重倉商業地產,購物中心如何突圍?
新城控股將旗下吾悅廣場細分四大業態,商業地產成爲其穩居行業第八的「現金奶牛」。
58同鎮聯合清華大學發佈零工經濟報告:90%零工是中青年 網路成零工集散地
隨著網路向下沉市場的滲透,也爲縣域居民帶來更豐富的零工就業機會,驅動當地的就業良性發展。
當房企遇上「最強大腦」 華夏幸福探索產業升級新思路
隨著華夏幸福在科技領域的深入,跨界合作尋求優勢互補的機會是開拓思路的最佳選擇。
以科技爲名 華夏幸福產業新城模式迭代
從PPP模式到產業大數據平臺,以科技爲名,華夏幸福17年產業新城營運商之路正在迭代升級。
都市新租客:獨居時代的集體主義者
一些年輕的都市新租客,需要相對的獨立與私密,又對自由的社交有絕對主權。
華夏幸福融資結構持續優化 產業新城PPP模式領跑未來
在整體規模呈現穩健成長的同時,華夏幸福這份財報裏還隱藏著一個讓同行稱羨的核心競爭力。
碧桂園2024年銷售額下跌逾三分之一
碧桂園的營收驟降突顯出,在中國房地產放緩的第四年,市場仍難以從危機中恢復。
境外債權人僅從中國違約開發商收回0.6%的資金
數據分析顯示,自2021年以來,62家中國開發商境外債券的投資者僅收回9.17億美元現金,相當於1470億美元違約總額的0.6%。
大明王朝1566:誰爲朝廷遮風擋雨
徐瑾:如果你穿越到明朝,戶部虧空,海上有倭寇,邊關有俺答,皇帝又要修宮殿,到處都要錢,你會如何做?海瑞和嚴嵩背後,其實是無法被制裁的皇權。
Lex專欄:中國房地產開發商開始走出谷底
儘管融創的債務重組緩慢而又痛苦,有跡象表明中國樓市正在好轉。住房銷售正在企穩,政府也承諾加大支持力度。
日本房地產泡沫:內卷的另一種結果
李海燕:日本的房地產泡沫是如何形成的?80年代日本的企業、資金、金融機構都是過剩的。過剩的結果是內卷,內卷的結果是變相的放寬了融資。
融創宣佈將進行第二次境外債務重組
融創是數十家違約開發商中首個進行第二次境外債務重組的公司,突顯出中國開發商面臨的嚴峻形勢。
日本房地產行業60年:變與不變
李海燕:日本房地產行業從1991 年到2020年發生了什麼?房地產價格起起伏伏、房地產市場的金融化、日本房地產市場的國際化、大規模的城市再開發。
國企高階主管空降萬科以期「止跌」
多位深圳地鐵高階主管的空降,預示著地方當局將在萬科的命運中扮演更積極角色,也強化了房地產業有望迎來政府更大力度干預的預期。
鉅虧450億 深鐵能否救萬科?
迎來償債高峯期的萬科,債務違約風險在深鐵接管後大幅下降,但要恢復成長恐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日本房地產的30年河東和30年河西
李海燕:在1960年到1990年,房地產一直是有價值的存在。但是在1991年到2020年的30年,卻不是這個樣子。甚至出現了一個詞,叫「負動產」。
上海「豪宅家族」涉資產糾紛致10億美元別墅凍結 爲投資者敲響警鐘
上海豪門繼母與嫡子資產糾紛警示:企業無論上市與否,均可能因此陷入困境。
洛杉磯野火的經濟警告:當氣候變化動搖房屋保險業根基
昌西:民營保險公司拒保的情況在全美各地均已出現。在時常遭受颶風災害的州內,房屋保險的拒保率也在提升。
展望2025:如何與高房價和解?
徐瑾:「剛需」的破滅,從經濟學角度再次證明,根本不存在真正的剛需,剛需都必須接受現金流的約束。在房產領域是這樣,在安全感、幸福感等方面亦如此。
樓市止跌回穩,核心在哪裏?
劉淵:2024年是中國房地產的轉折之年。展望2025年,實現房地產市場止跌企穩的關鍵在於穩定需求,尤其是中低價位普通住宅的需求。
美國大選與中美關係前景的經濟角度觀察
馬曉野:美國總統選舉塵埃落定,對中美關係意味著什麼?中美經貿關係在過去的八年中,幾乎成爲其他各項關係的摩擦和鬥爭的「石敢當」,談判前途何在?
刺激消費管用嗎?
徐瑾:消費主力的京滬也撐不住了。刺激消費有用嗎?東亞爲什麼不喜歡消費?不同世代對經濟感受也不同,中年人不得不忍受,年輕人最爲無望。
恆大清盤人出售許家印私人飛機
這架空巴飛機是許家印在恆大繁榮時期所積累財富的標誌之一。清盤人還試圖通過對恆大高階主管和多家全球專業服務公司提起訴訟來收回資金。
官方定調之後,2025經濟政策如何走
徐瑾:政治局會議定調寬鬆,自然會帶給資本市場更多想像。實體經濟形成正反饋,需要內外環境配合。中國經濟在十字路口,以往框架是否還適用?
房貸利率調整,如何形成市場化長效機制?
餘洋:當前房貸政策,依舊缺乏市場化且穩定的存量住房貸款利率調整機制;而這正是穩定貸款者預期,保障其合法權益的重要途徑。
展望2025:坐待天明,底部在望
徐瑾:2024似乎迎來政策觀點,一切似乎有回到經濟爲中心的趨勢。無論財富躍進甚至大國崛起,都是認知的產物,而認知,需要以實事求是爲前提。
「拆違運動」該停一停了
張千帆:大規模「拆違運動」尤其是「拆違指標」現象令人擔憂。爲了保護公民的基本權利,有爭議的「拆違」不能匆忙進行。
中國10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大增
10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成長4.8%,爲8個月來的最高增幅,但房地產行業仍面臨壓力。
爲什麼救助地產需要財政出手?
梁巖:在房地產部門面臨無法市場化出清和大量地產企業和項目已然資不抵債的情況下,從道義還是從現實角度出發,財政部門都有必要分擔損失。
必和必拓CEO:中國房地產出現復甦苗頭
必和必拓的韓慕睿表示,在中國出臺旨在提振經濟的刺激方案後,他看到中國房地產市場出現了復甦的苗頭。
中國樓市見底了嗎?
政府支出的信號鼓舞買家迴歸,但在中國六座城市的採訪顯示,購房者和中介仍對房地產行業的較長期前景抱有疑慮。
中國工業企業利潤9月同比下降27.1%
這是今年以來最大降幅,超過8月的17.8%。中國國家統計局承認企業收入和盈利承受「較大壓力」,需求「不足」。
中國對「白名單」房地產項目的信貸支持將增至4兆元
今年1月推出的「白名單」計劃目前已審批通過的貸款達到2.2兆元人民幣,到今年年底將增加近一倍。
財政部的發佈會,到底說了些什麼?
張林:整體上來看,當前將要出臺的增量財政政策並沒有重點圍繞居民部門展開。與之不同,地方政府部門的訴求得到了較大程度的回應。
中國轉向刺激政策的真實意圖
葛藝豪:中國的核心任務不是使GDP增速最大化,而是打造自立的、技術上強大的經濟體。技術和自給自足比成長和利潤更重要。
中國大規模刺激措施足以提振消費者信心嗎?
本週中國出臺自疫情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攬子刺激計劃,但在重新點燃消費者信心方面仍面臨巨大挑戰。
特別報導
中國精英在繁榮時期對馬術的熱愛即將經受考驗
經濟降溫和文化脫鉤引發了人們對受西方影響的生活方式可持續性的質疑。
百達翡麗推出Cubitus腕錶系列,爭奪都市年輕買家
這是該品牌自1999年以來推出的首個新產品系列,目標市場是在行業不景氣的情況下日益流行的運動奢侈品市場。
西方奢侈品牌藉助文化聯繫引起中國買家共鳴
展覽、委託當地藝術家和教育活動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歡迎。
熱門文章
1.
作爲保守主義的川普主義及其誤解
2.
中國經濟的問題是不是「消費不足」?
3.
「新消費熱」中的冷思考
4.
穩定幣新戰場:離岸人民幣的全球進擊與現實挑戰
5.
穩定幣:鏈接現實與數字經濟的「橋樑」
6.
中國企業利潤下降,如何扭轉?
7.
俄羅斯對烏克蘭進行開戰以來最大規模空襲
8.
中國悄然擴大稀土和磁體出口管制
9.
川普服務於誰?
10.
對「主理人」的刻薄嘲笑,是傳統階層觀對身份重構的本能抗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