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爲什麼救助地產需要財政出手?

梁巖:在房地產部門面臨無法市場化出清和大量地產企業和項目已然資不抵債的情況下,從道義還是從現實角度出發,財政部門都有必要分擔損失。

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危機已經持續了三年之久。雖然中國政府已經持續調整地產政策,甚至對地產部門逐步轉向大力支持——最新的舉措包括以貨幣化安置的方式增加城中村危房改造100萬套,把「白名單」貸款額度從當下的2.2兆增加到年底的4兆。但是中國的房地產市場整體仍然低迷,不僅僅銷售不振,而且仍然有大量已售項目無法完成交付。由於房地產部門仍是對宏觀經濟有重大影響的部門,地產部門的低迷一定程度上仍會抑制總需求的復甦,而總需求的低迷又拖累新房的銷售和房屋價格,形成某種惡性循環。

筆者以爲,在中國房地產部門面臨無法市場化出清和大量地產企業和項目已然資不抵債的情況下,無論從道義還是從現實的角度出發,財政部門都有必要分擔損失。只有以高於出清價格收購房屋和土地,併爲一些預售卻無法交付的地產項目兜底注入資金,才能夠幫助地產部門走出困境。若有其他逆週期調節政策配合發力疊加中國經濟潛在增速遠高於上世紀90年代的日本,中國經濟有望逐步復甦。屆時,政治局會議要求的地產市場「止跌企穩」才能真正實現,而財政的損失也可能明顯減少。

您已閱讀14%(451字),剩餘86%(278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