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管理

爲什麼有人能提前逃離矽谷銀行?

邰蒂:那些預見到矽谷銀行風險的人,要麼對金融數據非常著迷,要麼近距離地遭遇過金融危機。

讀塔勒布《肥尾效應》:如何理解不確定性?

本期節目是對本書譯者戴國晨的訪談。他表示,「肥尾效應」就像在我們心中的一個種子,會在以後理解世界的過程中生根發芽。

疫情顛覆下的可持續性投資爲何需要做到「攻守兼備」?

ESG因素並非確保投資成功的「萬能藥」, 但投資人有更多理由用ESG濾鏡審視所投公司的「防守」和「進攻」策略,以在更多不確定性的市場中獲得長期回報。

富途創辦人李華:券商行業闖入的技術人士

李華離開騰訊後創立的富途證券已成爲中國最成功的金融公司之一,由於對傳統券商的不滿,他自己創辦了這家在線券商。

高盛
1MDB交易爭議之後高盛改革風險控管

這些改革與高盛爲1MDB完成有爭議的65億美元債券融資沒有直接關係,而是源於各方對高盛內控機制的廣泛質疑。

銀行業
「微表情」技術協助銀行降低風險

這項技術能辨識54種短暫、不自主的微表情,這些表情在大腦有機會控制面部運動之前流露在人臉上,從而讓銀行察覺客戶沒說實話。

風險
我們的時代面臨前所未有的風險

鮑爾森:在我50年的職業生涯中,除了2008年金融危機,我從未見過公共和私人部門受到如此多風險的衝擊。

如何預知「不可預知」的災禍?

庫柏:今天的世界發生災難的風險正在不斷上升,然而我們預測災難的能力卻足夠糟糕,這可如何是好?

企業
我們必須做好災難應急計劃

FT專欄作家斯卡平克:企業和城市有必要準備好應對一切,而不僅僅是它們上次遭遇的災難。應變力正日益成爲企業和城市領導人的當務之急。

警惕新興市場公司債券風險

FT專欄作家邰蒂:新興市場企業如今越來越多地向資產管理公司出售債券,但風險在於,如果一家中國或印度公司的債券違約,就可能帶來連鎖反應。

中國營商環境正經歷「深遠變化」

化險諮詢(Control Risks)專爲商業機構提供政治、安全風險方面的諮詢服務。其掌門人芬寧在接受FT專訪時表示,中國新一屆政府帶來的營商環境的變化,尤其值得企業注意。

網路金融不是風險越少越好

網路金融千人會蔡凱龍:中國網路金融從以前對風險的漠視走到另一個極端:過於嚴格控制風險。但創新必然有風險,應像投行一樣做好風險操作,而非一味監管。

比比誰更經摺騰

FT中文網專欄作家何帆:複雜系統都會遇到的問題是:風險後能否恢復?很多看似完美的系統往往一觸即潰。有的系統經常會出一些小毛病,但卻皮實得很,用北方土話講,就是「抗造」。

中國政府需擺脫「危機鬥士」角色

FT中文網編輯馮濤:有人將2013年視爲中國新一輪改革的元年。但此時也是舊的發展模式積累的風險最有可能爆發的時期,昔日的「危機鬥士」角色顯然已不再適用 。

風險管理再次盛行

在市場變動頻繁之際,風險管理變得重要起來,在目前的風險管理體系中,歐洲體系關注過去,而澳洲體系則面向未來。

西方企業在新興市場的風險

只要發達市場是否會實現持續復甦仍存有嚴重疑問,西方企業就必然依賴新興市場的活力和前景,也就必須要面對隨之而來的種種風險。

黑天鵝與風險管理

FT專欄作家吉蓮•邰蒂:我們承認黑天鵝可能會出現,但這不意味著我們應該成爲宿命論者。相反,我需要創造出在現代預測技術出錯時也能存活的體系。

金融創新誰受益?

FT專欄作家約翰•凱:如果你問金融業內人士,最新的金融創新有什麼用,他們會解釋說這些創新使得風險管理起來更加有效。不過,大眾卻很難從中獲益。

審慎的金融改革是不夠的

FT首席經濟評論員沃爾夫:要讓任何與當前體系相近的體系變得更安全,就必須從根本上改革相關規則。只加強監管是不夠的,還必須徹底改革激勵政策。

教程
風險管理

無論是風險管理或交易投資,常識比數學模型重要。風險與回報往往成正比。

買菜與風險管理

香港中文大學金融學教授王澤基:無論風險管理或投資,從我的經驗看來,常識比數學模型重要。風險管理跟買車,或者是到市場買菜的原理差不了太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