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模式

民主
書評:《民主是如何終結的》

劍橋學者朗西曼所著的《民主是如何終結的》提出,川普只是西方民主制度所面臨的問題的症狀,而不是起因。

書評:《西方輸掉了嗎?》

約瑟夫•奈:馬凱碩的新書標題頗具挑釁意味,但他在書中提出的建議是正確的,比如西方要學會與「其他國家」分享。

文明衝突並非人類宿命

新加坡國立大學馬凱碩:在西方,倫敦選出了穆斯林市長;在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國家印尼,首都雅加達市長則是一名華裔基督徒。我們在全球範圍內將見證不同文明的融合,而非不同文明的衝突。

美國爲何擔憂英國退歐?

FT專欄作家盧斯:美國精英階層紛紛表態反對英國脫歐,他們真正擔心的是:如果英國人愚蠢到選擇脫歐,美國人可能也會瘋狂到選川普當總統。

成熟政府失敗——西方政治癌

卡內基歐洲研究中心主任特紹:政府在正常運轉,但沒有什麼成就,西方社會患上了「成熟政府失敗」的疾病。政客應該少擔心連任問題,敢於做些有必要做的事情。

西方爲何出現圍牆心態?

FT專欄作家拉赫曼:美國前總統里根曾在柏林呼籲:「推倒這堵牆。」如今,要當美國總統的川普卻呼籲「修建隔離牆」。而歐洲已經開始「築牆」了。

西方應擁抱政治觀念新世界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歷史學教授馬佐韋爾:過去200年左右,歐洲和美國相繼主導世界,但這個時代正逐漸成爲過去。在觀念領域,世界也開始變得多元化,一個思想的新世界即將降臨,西方應該擁抱這樣的未來。

李光耀
李光耀提供了西方治理的替代選擇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教授柯成興:普遍主義觀點已不再那麼有說服力,西方甚至開始反思亞洲存在替代模式。李光耀的新加坡模式打破了西方模式的普世認知,這讓世界更加豐富。

西方
西方爲何如此悲觀?

FT專欄作家盧斯:多項調查顯示,亞洲人、拉美人和非洲人都比西方人樂觀,中國人、印度人都對自己孩子的未來感到樂觀。相比之下,一種嚴重、罕見的憂鬱情緒,在同一時間籠罩了西方世界。

西方不再自信

FT專欄作家拉赫曼:民主、市場和美國實力,支撐起冷戰後的世界格局,但近年來發生的一系列標誌性事件,讓西方世界對這三大支柱的信心開始動搖。中國的崛起也在挑戰美國的「唯一超級大國」地位。雖然思想的風向可以瞬息萬變,但重拾自信之路卻可能很漫長。

金磚國家面對凝聚力考驗

FT專欄作家拉赫曼:金磚國家都已對西方主導的世界感到厭倦,但它們聯手構建新秩序的實力又令人質疑。對金磚國家來說,真正的政治難題或許在於,中國是否有能力或意願擔當這一集團的核心。

還是西方模式好

FT撰稿人馬丁•桑德布:最有說服力的統計數字不是經濟規模,而是人民的富足程度。美國人均年產出是47140美元,中國人均爲4260美元,巴西爲9390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