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模式

還是西方模式好

FT撰稿人馬丁•桑德布:最有說服力的統計數字不是經濟規模,而是人民的富足程度。美國人均年產出是47140美元,中國人均爲4260美元,巴西爲9390美元。

思想觀點有一點不如流行歌曲:沒有40大思想排行榜。如果有這樣的排行榜的話,有一種觀點會連續三年登上全球策略辯論類排行榜榜首,那就是「西方的沒落」。這是一首悲情、有時帶有絕望色彩的歌曲,動搖著西方人的自信心。它在副歌部分反覆唱道,西方世界值得自信的東西少得可憐。和所有的流行歌曲一樣,它也是對現實的一種粗略簡化。

最新一篇關於西方沒落的報導承蒙《時代》雜誌(Time)提供。它的上一期封面是一幅深紅色調的照片,照片裏一個戴面具、穿連帽衫的英國人站在一輛燃燒的汽車前面,封面標題是:「歐洲(甚至是西方)的衰敗和沒落」——The decline and fall of Europe (and maybe the west)。文章將英國騷亂、標準普爾(Standard & Poor’s)下調美國債務評級和歐元區債務危機糅在一起,認爲出現了「一個不容忽視的新現實:西方,尤其是歐洲,陷入了嚴重的麻煩」。

雖然這種觀點由於富國度過了又一個糟糕的季度而顯得尤其蠱惑人心,可實際上,它一點也不新穎,也非原創。最近出版了一系列書都提出了一個觀點,即西方世界發展和追求的政治和經濟模式,在與其他模式、尤其是新興大國提供的模式相競爭時,毫無勝算可言。關於西方模式缺陷的闡釋有粗有細,粗略如當比薩•莫約(Dambisa Moyo)的《西方如何沒落》(How the West Was Lost),精深如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的《政治秩序的起源》(The Origins of Political Order)。越來越多的非西方領導人或委婉或直白地表示,西方再也沒資格教訓其他人。

您已閱讀34%(691字),剩餘66%(133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