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控

印度推廣機場面部識別 人們擔心其變「監控國家」

Digi Yatra Foundation執行長稱,這項技術可以將機場排隊時間縮短一半以上。

監控真能讓員工好好幹活嗎?

在新冠疫情導致遠距辦公普及期間,監控員工的做法變得流行。但現在研究人員警告稱,這些監控程式可能會讓員工更加沒有工作效率。

英國工會:員工監控有失控風險

據英國工會聯盟調查,約60%的員工表示其在工作中受到了技術監控,該聯盟警告稱,英國在保障勞動者權利方面落後於歐盟。

私隱
安全專家:自動掃描手機將侵犯數據私隱

安全專家表示,在所有人手機上安裝軟體,持續掃描虐童等非法影像是一種大規模監控技術,應被法律禁止。

職場
員工監控軟體日漸流行引發個人權利之辯

隨著技術變得日益先進和在線辦公興起,許多僱主正在嘗試新形式的數位監控,這引發了關於員工私隱權及身心健康的討論。

監控
謹防工作場所監控背離初衷

奧康納:亞馬遜在疫情期間推出的工作場所監控工具AWS Panorama旨在防止病毒傳播,但工具的使用效果取決於如何使用。

矽谷
科技巨擘之變:從烏托邦到反烏托邦

福魯哈爾:矽谷公司已經從滿懷激情的創新者變爲了監控資本家,但目前正在出現的三個變化將影響這些巨擘以及我們所有人。

美國政府網路中仍有中國產監控攝影機

美國對中國設備的禁令即將生效,IT安全公司Forescout卻在美政府網路中發現逾2000個海康威視和大華製造的攝影機。

數據洩露事件顯示中國追蹤新疆近260萬人行蹤

網路安全研究人員從中國人臉辨識公司深網視界洩露的資訊中發現,中國正在密切追蹤新疆近260萬人的行蹤。

新疆
新疆維穩給中國監控設備企業帶來商機

中國攝影機製造商海康威視和大華技術在新疆承接了70億元安全項目,突顯私企和政府在共享兩用技術方面的合作。

網路
「老大哥」對民主社會未必有害

馬戈利斯:我們無法從眼下這個互聯互通的世界退回過去,那我們爲什麼不將這種技術的潛力用於有益的目的?

謀殺率
人們對安全的重視勝過自由

FT專欄作家庫柏:過去10年,發達國家的謀殺率一直下降,一些拉美國家的較發達城市也在向和平邁進,是什麼讓人們如此重視安全?

職場
監控下的辦公室

曾在英國酒吧地窖中盤踞的監控設備已經悄然進入了辦公場所,員工如何移動,和誰用什麼語氣談話,工間休息了幾次都盡在掌握。

考評
你願意上班被監控嗎?

FT專欄作家凱拉韋:在辦公室受到隱形裝置如影隨形的監控,聽起來令人不寒而慄,但進一步深入思索就會發現,後果其實也沒那麼糟。

史諾登
史諾登遠非美俄問題癥結

FT專欄作家斯蒂芬斯:歐巴馬取消與普丁會晤,史諾登只是次要原因。美國之間存在許多重大分歧,從敘利亞到北約。兩人會晤不會取得什麼效果,取消或非壞事。

史諾登
FT社評:網路監視不應違法

考慮到情報機構記錄並分析大量數據的能力,人們需要保持警惕,確保這一能力不被濫用。科技絕不能被用於繞開法律程式。

監控
FT社評:歐洲應小心應對棱鏡事件

如果不經深思熟慮,就迎合民衆對「棱鏡計劃」的憤怒情緒,把保護私隱置於一切之上,可能會讓網路四分五裂,並阻礙處於數位化創新前沿的企業的發展。

史諾登
歐洲私隱保護不比美國好

霍金路偉律師事務所全球私隱與資訊管理負責人沃爾夫:很少有國家具備與美國相當的司法授權和立法監督框架,歐洲人應該看看本國情報機構是如何監聽個人資訊的。

史諾登
歐巴馬應赦免史諾登

哈佛教授沃爾特:也許有一天,史諾登的名字會與其他勇敢的人們,如馬丁•路德•金一一併列,這些人有原則的反抗行爲在今天廣受人們敬佩。

史諾登
爲何需要反對道德霸權主義?

新德里智庫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梅赫塔:國家以防止民衆受到傷害的名義宣稱自己有權實施監控,但恢復道德霸權主義並非改變這種局面的良方。

史諾登
FT社評:美應繼續對中國網路間諜施壓

史諾登讓美國很難在本週中美高層會晤上就網路間諜問題對中國施壓。但中國間諜活動不僅針對外國政府,還針對外國企業,違反了它作爲WTO成員尊重智慧財產的義務。

史諾登
「史諾登效應」將改變歐洲

德國工業聯合會執行長克貝兒:我們有一天回首往事時,或許會發現2013年是歐洲工業、研發以及安全政策的轉折點。經濟歷史學家或許會忍不住將此稱爲「史諾登效應」。

史諾登
美國「地毯式」監聽要不得

法國戰略研究基金會海斯伯格:傳統監視與用魚叉捕魚類似,目標是某特定資訊。但美國的監聽活動已變成產業性了:向全體民衆撒下了史無前例的大網。這不但威脅國際關係,還造成大量資源浪費。

史諾登
爲何世界對史諾登關上大門?

FT專欄作家斯蒂芬斯:沒有哪個歐洲國家會接納史諾登。既然美國監聽他國資訊幾乎已是衆所周知,爲何要爲一個自詡的「揭密者」而與美國作對?

史諾登
史諾登擊碎美歐數據分享夢?

四年來,美國的高級官員一直在對歐盟開展強力遊說,試圖能讓美歐在情報活動中廣泛合作。但隨著史諾登的出現,這些小心而艱苦的外交努力可能功虧一簣。

監控
歐洲對待間諜技術的道德困境

雖然歐洲政界對美英的竊聽行爲大爲光火,但要說製造和出口間諜設備的能力,沒有多少地方能趕得上歐洲。有專業人士抱怨,歐洲政府一面大力投資網路安全,一面又對出售駭客技術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史諾登
歐巴馬跌破幻象

FT專欄作家拉赫曼:隨著屢次政治食言和「棱鏡門」的發酵,世界對歐巴馬的崇拜終於開始瓦解。但如果說他只是個欺世惑衆的騙子,也不對。歐巴馬原本就不該是自由派寄託幻想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