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控

FT社評:歐洲應小心應對棱鏡事件

如果不經深思熟慮,就迎合民衆對「棱鏡計劃」的憤怒情緒,把保護私隱置於一切之上,可能會讓網路四分五裂,並阻礙處於數位化創新前沿的企業的發展。

如果最近關於美國監控網路的爆料,能夠刺激歐洲政治領導人推進一項擬議中的關於保護私隱的法規,那就再好不過了。本週,德國總理安格拉•梅克爾(Angela Merkel)成爲最新一位贊同推進一項私隱保護整改方案的歐洲領導人,該方案是去年年初首次提出的。這似乎是美國國家安全局(NSA)棱鏡(Prism)計劃遭曝光的一個可能結果。

但這裏面蘊含著一個風險:對有關棱鏡計劃的爆料作出未經深思熟慮的回應,可能會讓網路陷入四分五裂,並阻礙處於數位化創新前沿的企業的發展。保護公民私隱是政府的重要職責,但使用在線監控這類新工具來確保公民的安全也是政府的重要職責。這兩個目標不應相互妥協,對民衆的憤怒作出缺乏考慮的回應可能弊大於利。

國際社會對棱鏡計劃的關切是可以理解的。美國當局對諜報機構監控申請的批准流程彷彿是個橡皮圖章:據私隱保護組織Epic稱,1979年以來的近3.4萬次申請只有11次被駁回。此外,說到監控,由於美國企業在全球網路中佔據主導地位,美國在監控方面擁有明顯的「主場優勢」。

您已閱讀44%(439字),剩餘56%(56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