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汽車

處於川普關稅前線的亞洲工廠

紡織品生產商、電子產品製造商和汽車供應商等正試圖理清動盪市場的局勢。

蘋果
蘋果與汽車廠商的儀表盤爭奪戰升溫

蘋果CarPlay Ultra的推出正值汽車企業推出自己的資訊娛樂系統。

稀土
汽車製造商尋求西方稀土和磁鐵供應

在中國收緊出口限制後,梅賽德斯-賓士等集團正尋求確保重要材料的替代來源。

斯泰蘭蒂斯新任CEO:肩負飛雅特和吉普的前水球運動員

塞爾吉奧•馬爾喬內的門生安東尼奧•菲洛薩接手了一個在2024年淨利潤暴跌70%的集團。

豐田
豐田警告:挑戰中國在氫能汽車領域領先地位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日本集團呼籲對該燃料進行國際投資,以避免中國主導供應鏈和出口。

川普對汽車「保齡球測試」的不滿打擊了日本的貿易希望

被稱爲美國出口障礙的安全測試實際上並未實施。

川普就職委員會籌集創紀錄2.4億美元

捐款人包括美國最大公司以及蒂姆•庫克、薩姆•奧爾特曼、肯•葛里芬和保羅•辛格等執行長。

南韓代理總統稱不會「對抗」川普的關稅措施

韓德洙表示,首爾揹負著歷史債務,在與華盛頓會談前願意取消貿易壁壘。

雷諾成爲川普關稅混亂的贏家

這家與行業動盪隔絕、規模較小的法國集團尋求通過提高電動汽車和混合動力汽車銷量擺脫困境。

捷豹荒原路華暫停對美國的出口,因關稅影響擴大

川普對外國製造車輛徵收的關稅引發了全球汽車製造商供應鏈的混亂。

汽車業
美國汽車經銷商焦慮應對「川普關稅」

關稅威脅導致美國第一季度汽車銷量旺盛,但分析師預計隨著關稅正式生效,銷量將大幅下降。

涉車輛回收壟斷聯盟,歐洲多家車企被罰超5.5億歐元

歐盟和英國監管機構發現多家制造商在汽車回收問題上存在協同行爲,採取了處罰行動。

航運
汽車製造商趕在4月新一輪關稅實施前加緊向美國發運車輛

船隻已被指派前往亞洲和歐洲,運送比平常多出「數千輛」的汽車到美國。

汽車
汽車行業高階主管擔心川普關稅的下一個目標是什麼

高階主管們擔心,川普可能對汽車零組件徵稅。

特斯拉vs現代:爲什麼投資者應該多關注這家南韓公司?

Yoon:希望涉足電動汽車和機器人的未來、但不想承受特斯拉價格衝擊或波動性的投資者,也許可以將目光投向現代。

國際公司爭相與川普的議程保持一致,以減輕關稅的影響

路威酩軒的阿爾諾將美國的「樂觀之風」與法國的「冷水澆頭」進行對比。

豐田
氫作爲燃料仍大有前途

事實證明,氫能特別適用於商業用途以及卡車運輸和公共交通等行業。

豐田重新考慮其氫能戰略

全球最大的汽車製造商在乘用車領域乏善可陳後轉向商用車領域 。

現代汽車在國內投入167億美元用於電動汽車開發,以應對川普的關稅

世界第三大汽車製造商正努力應對更加激烈的海外競爭和南韓國內的低迷需求。

美國汽車銷量回升緩解了對經濟萎靡不振的擔憂

年底強勁的購買數據扭轉了下降趨勢,因爲較低的利率和更優惠的交易吸引了買家。

「人質狀態」:南韓在反對川普關稅的鬥爭中陷入癱瘓

南韓企業擔心,首爾的政治真空將使他們很容易受到關稅和補貼損失的影響。

FT雜誌
FT評選出2024年最具影響力的25位女性

今年,我們爲那些正在重塑世界的女性喝彩。

如何說服更多消費者購買電動汽車?

汽車製造商和政府花費了數十億美元試圖吸引人們從汽油轉向電動汽車,但進展停滯不前。

英國放寬電動汽車銷售規則可能利好混合動力車

汽車製造商可能被允許在2035年之前在英國銷售類似普銳斯的混合動力車型。交通運輸大臣對允許銷售完全混合動力車型持開放態度。

三星
三星繼承人李在鎔如何應對企業危機?

晶片危機和勞工騷亂考驗著南韓最有價值公司第三代領導人的勇氣。

三星
三星「無奈」回購計劃致股價上漲

這是三星7年來的首次回購,目的是提振股價,並幫助創辦家族避免追加保證金。

現代汽車任命首位非南韓籍聯合執行長

作爲這家南韓汽車製造商的首位外籍掌門人,何塞•穆尼奧斯可能需要應對更高的關稅和電動汽車補貼的終止。

外國投資者擔心印度牛市或即將結束

海外投資者10月份從印度股市撤出逾100億美元,印度主要股指錄得2020年3月以來最大跌幅。

印度散戶投資者對2024年亞洲最大IPO反應冷淡

隨著汽車行業銷售降溫,散戶股票買家普遍迴避南韓現代汽車印度分公司33億美元的上市計劃。

電池
中韓競相開發「超快速充電」電池

目標是在五分鐘內爲一輛電動汽車充滿電,媲美給傳統汽車加油的體驗。中國企業已推出可在10分鐘內從10%充電到80%電量的電池。

私募股權公司爭奪全球最大鋅冶煉廠的控制權

南韓鋅業稱「企業掠奪者」意圖將公司出售給中國。大宗商品集團關注創辦家族爭奪南韓鋅業的結果。

FDI
南韓成爲美國頭號外國投資來源地

去年韓企對美投資項目的承諾資金總額達215億美元,超過了其他任何國家和地區,中國僅排在第八位。

製造業
外國車企在華工廠同樣面臨產能過剩

白艾德:幾乎所有外國品牌都在華建立了業務,它們沒預料到自己的汽車銷量會急劇下滑,也沒預料到中國自己的汽車業會發展這麼快。

印度的iPhone希望與南韓的電動汽車擔憂

印度現在幾乎與中國同時生產蘋果最高階的iPhone;南韓仁川的火災可能對電動汽車和電池製造商產生全球影響和連鎖反應。

Lucid在推出電動SUV之前又獲得15億美元沙烏地融資

作爲特斯拉的競爭對手,Lucid第二季度汽車交付量增加,但淨虧損擴大至7.9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