滯脹

「滯脹」來襲,葉倫再挑大樑?

周浩、孫英超:從經濟自身調整的角度而言,美國需要在成長和通膨之間找到一個新的均衡點。美國經濟是否陷入「滯脹」?市場更需要關心的是美國經濟政策將如何應對。

滯脹
菲利浦曲線的美國摺疊:美國經濟軟著陸?

陳稻田:市場擔心美國經濟滯漲,也就是菲利浦曲線可能變得垂直,這是否屬於反應過度?

2023年全球經濟展望:熵減之路

程實:2023年全球滯脹格局仍將延續,壓力重心從脹更多轉向滯,國際金融市場避險情緒有望釋放,熵減之路上的新一輪戰略佈局機遇也將隨之出現。

「大逆轉」把我們帶回高通膨環境

普倫德:持續30年的低通膨是中國、印度和東歐融入全球經濟所造就的。勞動力減少和去全球化意味著我們已告別這個時期。

英國將迎來滯脹

沃爾夫:英國央行希望非常溫和的緊縮政策就能將通膨拉回目標水準。如果這種情況真的發生,那將是因爲經濟原本就會大幅放緩。

滯脹
東南亞擺脫全球滯脹趨勢

東南亞較大經濟體在解除防疫措施後,重新煥發了活力,旅遊業和大宗商品出口帶來了強勁的成長。

滯脹逼近:英國品嚐退歐的苦果

波森:雖然現在的能源和糧食價格飆升不是因爲退歐,但英國面對這些衝擊難以招架卻在很大程度上是緣於退歐。這導致英國央行只能以更大幅度加息。

禁止俄能源出口或將歐洲拖入經濟衰退

即使沒有對俄實施原油出口禁令,許多專家也懷疑歐洲經濟是否強勁到足以逃過一輪新的石油危機和經濟衰退。

1970年代的滯脹不太可能重演

陳敏蘭:1970年代能源危機無疑是引發滯脹的主要原因,而如今能源短缺現象與那時不同,當前供應瓶頸並非永久性,且央行控制高通膨的能力已改善。

總供給收縮須警惕「滯脹」風險

樊磊:如果因「穩成長」而總需求回落速度偏慢,可能需要警惕滯脹風險;中長期而言,中國仍需要推進結構性改革避免潛在經濟增速過快下行。

中國經濟會「滯脹」嗎?

FT中文網經濟評論員吳錚:5月份中國經濟數據出爐,面臨經濟增速下滑和通膨上升的雙重壓力,中國經濟如何避開「滯脹」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