滯脹

菲利浦曲線的美國摺疊:美國經濟軟著陸?

陳稻田:市場擔心美國經濟滯漲,也就是菲利浦曲線可能變得垂直,這是否屬於反應過度?

紐西蘭籍經濟學家菲力普斯在其1958年的經典論文中通過對英國長期歷史數據的分析發現工資成長率和失業率是負相關關係,並且在長期是穩定的。1960年薩繆森和索羅分析了美國的數據,用通膨率替代工資增速,發現了同樣的負相關關係,並把它命名爲菲利浦曲線。很快,這條簡潔的曲線佔據了宏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政策的核心位置,並在1960年代創造了不小的經濟奇蹟。1961-1967年期間,美國失業率從7%下降到3.5%的水準,而通膨率一直都控制在較低水準。這裏有財政政策設計的原因,更多則和當時出色的央行行長馬丁(Martin)有關,他的貨幣政策哲學是「逆風而行」。

垂直的菲利浦曲線:1970年代的大滯漲

不過,即便對薩繆森這樣淵博的經濟學家,宏觀經濟也不會友善太久。從1968年開始,通膨和就業的互換關係變得不再那麼有利了,此後則變得糟糕了,這就是1970年代(準確的說是1968到1982年期間)的滯漲。菲利浦曲線變得垂直了,高通膨伴隨著高失業率。在整個滯漲期間,失業率大部分時間都在5%以上,最高超過10%;通膨率在大部分時間都高於5%,最高達到14%。這裏有兩個特點,一個是高通膨持續的時間特別長,是美國歷史上沒有過的;另一個是通膨率特別高。對比不久之前的60年代,此時的美國經濟無疑是非常糟糕的。

您已閱讀14%(548字),剩餘86%(348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