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全球經濟

1970年代的滯脹不太可能重演

陳敏蘭:1970年代能源危機無疑是引發滯脹的主要原因,而如今能源短缺現象與那時不同,當前供應瓶頸並非永久性,且央行控制高通膨的能力已改善。

上世紀七十年代是以迪斯科音樂以及社會運動頻仍爲標誌的時代,也是經濟劇變、市場動盪的時期。由於滯脹來襲,經濟成長急劇下滑,失業率飆升。那個時代最顯著的現象就是能源價格飛漲,原油價格從1970年的每桶3美元猛升至1974年的12美元。

近50年過去了,「滯脹」一詞又重回人們視線。大宗商品價格急升,供應鏈中斷和勞動力短缺導致商品成本畸高,與此同時經濟成長放緩 —— 似乎與1970年代相仿。許多人開始擔憂全球經濟將再度陷入滯脹泥潭。

然而,不確定性雖可能揮之不去,但這遠非重返1970年代—— 如今的全球經濟形勢與那時截然不同。最明顯的是,當前的供應瓶頸並非永久性而且終將消退,中央銀行控制高通膨的能力也已大幅改善。

您已閱讀15%(304字),剩餘85%(174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