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普

惠普
惠普印表機對當今科技巨擘的啓示

沃特斯:施樂的收購可能爲惠普畫上句號,但惠普四十年前創造的印表機業務將繼續成爲搖錢樹。這項拳頭產品的成功對今天的科技領軍者仍有啓示。

惠普
分析:惠普能走出泥沼嗎?

10年來,惠普陷入收購、重組、裁員的無休止循環之中,並經歷了一系列毀滅性事件,令管理層名譽掃地。雖勝算不大,但現任CEO惠特曼正力圖扭轉頹勢。

惠普
惠普減記誰之過?

FT專欄作家約翰•加普:惠普數任CEO都沉溺於以虛高價格收購高成長企業,以彌補滯漲的業務;而運用會計手段虛增軟體公司價值也並非難事。在這個錯誤估值氾濫的行業中,Autonomy和惠普簡直是絕配。

歐洲應重新審視會計準則

USS Investment Management英國股票部主管萊文斯坦、皇家倫敦資產管理公司首席投資官塔爾伯特:國際會計準則制定者出於與美國準則接軌的願望,將中立原則置於審慎原則之上,這樣的安排並不適合歐洲。有必要重新審視。

惠普
惠普吞下收購苦果

在惠普高價收購Autonomy以前,有一些分析師就曾質疑過這家英國軟體公司的業務和會計問題,可是這些沒有引起惠普方面的警覺,李艾科仍毅然決然地把重注押在了Autonomy身上。

惠普
Lex專欄:你敢摸底惠普嗎?

按未來現金流衡量,惠普眼下的股價或許稱得上便宜。但在Autonomy糾紛爆發之後,如今若有任何人還敢買進惠普股票,那麼他們必須接受以下四個事實。

惠普
FT社評:Autonomy醜聞應有更多人負責

Autonomy被納入富時100指數時應經過嚴格審查。如今其被指控會計違規,如果當初審查沒能發現問題,那纔是真正的醜聞。

PC業
戴爾和惠普的如意算盤

Lex專欄:這兩家美國公司似乎對市場份額下跌不以爲意,稱自己不屑競爭低端市場。顯然,它們都希望高階產品市場好轉。

惠普
惠普放棄PC業務令供應鏈不安

臺灣廠商擔憂惠普PC業務的不確定性,以及退出平板電腦市場的舉動會影響代工製造商的訂單。另外,如果惠普將PC業務賣給三星,將會對臺灣業界產生更大沖擊。

惠普
Lex專欄:惠普爲何放棄PC業務?

個人電腦業務這個龐大而缺乏活力的市場,註定要成爲願意主要憑藉成本競爭的那些公司的戰場。而惠普不願意繼續留在一個正進入商品化最後階段的市場。

惠普
惠普應避免「大霹靂」

FT專欄作家加普:惠普一直想變得更像IBM,但其CEO李艾科的舉動卻將惠普推向相反的方向。他應該穩紮穩打,而不是製造一場「大霹靂」。

惠普
李艾科:惠普不會出售PC業務

惠普CEO李艾科在接受亞太媒體電話採訪中表示,惠普不希望變成一家軟體公司,而是希望成爲IT行業中端到端完整解決方案的供應商。

惠普
直言不諱的CEO太少

FT專欄作家露西•凱拉韋:惠普任命李艾克擔任CEO後,各方炮轟不止。但這場口水仗表明,高階主管中敢於「直言犯忌」的人仍比市場期望的要少。

惠普
赫德肥皂劇背後的行業洗牌

惠普、甲骨文等行業巨擘之間的親密同盟關係一向是現代IT業建立的基礎,此次赫德紛爭凸顯了這種關係內部更深層次的裂痕。

惠普
Lex專欄:惠普靠自動化「省錢」

惠普日前宣佈了一項改組計劃,將IT服務自動化視爲未來5至10年的成長領域。改組本身很簡單,即通過裁員來提升利潤率。

Lex專欄:美國PC製造商前景明朗

惠普和戴爾最近表現各異,反映出兩家公司業務構成的差別。不過,兩家電腦製造商的前景都在日漸光明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