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外交

川普
德國總理默茨進白宮成功「認老鄉」

張冬方:各國領導人跟川普會面的困難之處在於,如何在把自己任務完成的情況下,不影響川普當主角。

默茨稱德國願意向烏克蘭提供「金牛座」飛彈

德國候任總理譴責了俄羅斯的最新攻擊,並稱基輔需要援助才能在衝突中「取得優勢」。

每週時事分析:蕭茲的尋求對華合作之旅

曹辛:總體而言,中德兩國通過此次蕭茲的訪華,都獲得了各自的利益,兩國政治和經貿關係有所緩和,並有望帶動歐洲大國走向同一條道路。

德國不再反對英國向沙烏地提供歐洲戰鬥機

在沙烏地阿拉伯保護以色列免受青年運動武裝襲擊後,德國政府改變了立場。

英德法加緊呼籲以色列同意加沙停火

盟友們對以方激烈行動造成的人道主義代價再次提出批評。

以色列投訴德國駐以大使

內塔尼亞胡政府認爲,德國外交官出席以色列司法改革法庭聽證會,是對以內政的「干涉」。

德國外長因飛機故障取消澳洲之行

這次訪問本將是德國外長自2011年以來首次訪問澳洲,貝兒伯克曾稱此行是兩國「加強合作紐帶」的重要機會。

德國總理敦促中國給予西方企業「公平競爭環境」

蕭茲強調他反對與中國經濟脫鉤,堅稱德國希望繼續與中國開展經濟合作。

德中政府磋商:蕭茲將謹慎把握分寸

德國總理準備歡迎李強帶隊的中國代表團之際,德國一位高官稱,在對華問題上,「我們是自由貿易者,但我們並不傻」。

德國
德國政府爲何把希望寄託在印度身上?

袁傑:21世紀初德國政壇上曾出現「要孩子不要印度人」的口號。現今德國卻熱切期待來自印度的軟體和人工智慧人才,旨在確保經濟繁榮。

德國
德國女權主義外交政策面面觀

袁傑:德國外交政策正向女權主義轉型。但朝野諸黨尚未就此達成共識。德國「女權外交」的前景值得關注。

德國「交通燈」政府對華政策,究竟誰說了算?總理府還是外交部?

袁傑:外長貝兒伯克一方面聲稱要與中國進行對話,另一方面則宣佈將要對中國採取更強硬的立場。總理蕭茲則是一位務實的政治家。

東南亞之行:德國走向經貿關係多樣化的第一步?

張冬方:和蕭茲不同,在對華經貿政策上,哈柏克的立場並不含蓄,他早就公開表態要走向分散風險、減少依賴的道路,稱「不再天真」。

德國總理蕭茲訪華的背後

張冬方:德國無論是對華強硬派還是友好派,都能在「不要把所有雞蛋放進同一個籃子裏」上達成共識,只是他們對該方法的理解有差異。

馬克宏
馬克宏的光環蓋過了默克爾

斯蒂芬斯:巴黎在外交舞臺上活力四射,與柏林的無精打采形成鮮明對比。曾幾何時,充當歐洲代言人的是默克爾。

德外長警告公民勿赴土耳其旅遊

加布里爾表示要「重新定位」德土關係,重審對土經濟援助和出口信貸擔保,並告誡投資者不要在土耳其做生意。

德奧兩國批評美國對俄製裁新舉措

柏林和維也納發表聯合聲明,稱美國最新通過的對俄製裁修正案「在歐美關係中引入了非常消極的新元素」。

默克爾宣告西方聯盟死亡?

拉赫曼:德國總理最近暗示,歐洲不能依賴美英。她的言論可能會將西方聯盟中的一道危險裂痕擴大爲永久的決裂。

希臘
歐元失敗就是默克爾失敗

德國經濟研究所所長弗拉茨舍爾:默克爾曾說,「歐元失敗,就是歐洲失敗」。如果希臘退出歐元區,德國也是輸家。但默克爾還有機會推動歐洲進行亟需的改革。

默克爾
德國外交政策應「有所作爲」

FT專欄作家斯蒂芬斯:在烏克蘭問題上,歐巴馬政府已「退居二線」,德國總理默克爾因此成爲能主持局面的西方領導人。面對強硬普丁,謹慎的默克爾需要變得更強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