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傳

崛起時代的美國是如何做外宣的 (二)

金富:美國不僅將本國定義在「觀念」之上,更選擇在外交上也如此定義自己,因此至今在對外宣傳上非常強調「自由」「民主」等觀念。

怎樣講氣候故事,能讓讀者「心動」

崔箏:氣候報導越來越多,你真的能讀進去嗎?有人情味的好故事,是打動讀者、激發氣候行動的關鍵。

一週世界輿論聚焦:「二十大」後中國政府展示寬鬆與和諧

曹辛:政府公佈的二十條防疫新措施較以往相對寬鬆,也涉及大量在華外商投資企業和中外供應鏈;中國宣傳系統則發出正面信號。

軟實力
中國須學會「放下」以提升軟實力

王英良、布萊恩•黃:中國必須先學會放下不必要的執念,下放更多的論述塑造權、活力和豐富的論道力於民間,依靠民衆,推動有機溫和的改革。

軟實力
中國軟實力不足的短板在哪裏?

布萊恩•黃、王英良:中國現有對外宣傳過度「樣板化」及「公式化」,導致他國受衆難以理解或認同,更遑論產生共鳴與信任。

大型科技平臺捲入西方與俄羅斯的資訊戰

西方政府敦促社群媒體公司將克里姆林宮支持的媒體從平臺上移除,Facebook和TikTok已宣佈將在歐盟阻止訪問RT和Sputnik。

傳播
一週世界輿論聚焦:實現「國際傳播能力」和「國際話語權」的前提是實事求是

曹辛:提高中國的「國際傳播能力」和「國際話語權」,前提首先是要有基本的實事求是立場,並與被傳播對象之間尋找到認知上的最大公約數。

中國需要優雅地反擊美國貿易戰

陳功:中國在國際貿易糾紛問題上維持一個大國的體面、優雅和尊嚴很重要,不能被輿論中的歇斯底里所蠱惑、誘導。

媚語時代的喜感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老愚:明白人看來,一浪高過一浪的稱頌大典,魔幻詭異,一切如在演戲。但中國的事情就是如此:入戲的人多如蟻羣,演著演著便成了活生生的現實。

媒體札記:再見大V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徐達內:從重獲自由後微網誌表現來看,@薛蠻子已不再。以這場捉放薛爲標誌,大V就算未死,也已不再是一年前那個以批判公權力爲基本定義的大V了。

媒體
舊年獻詞

有人說2013年的中國傳媒界,是以《南方週末》新年獻詞爲開頭,也是以這一事件結尾的。回顧一年前的新年獻詞事件,我們能看到什麼?本文作者爲FT副主編約翰·加普。

中國夢
「中國夢」的宣傳形態解析

FT中文網撰稿人陶舜:一張廣告畫裏看宣傳。在中國夢的宣傳上,上層宏大的敘事目標與陳腐的宣傳機器已然脫節,後者已遠遠跟不上前者日益成長的需求。

德國
與魔鬼訂約的電影大師

萊妮·瑞芬斯塔爾,是一位傑出的電影導演,在電影美學和拍攝技巧方面有巨大貢獻的人。她最著名、最宏大、最有感染力的作品,卻讓她成爲衆矢之的。因爲,她「與魔鬼簽訂了浮士德式契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