壞賬

「金融怪獸」:中國壞賬銀行難以解決房地產業危機

在中國房地產行業日益加劇的困境可能引發更廣泛的經濟動盪之際,最初爲解決壞賬而成立的資產管理公司卻難以提供幫助。

多家中國企業暫停債券發行計劃

過去一週至少有20家中國企業暫停債券發行計劃。三家國企發生違約,還有一家國企的償付能力受質疑,令投資者感到不安。

銀行
歐美銀行爲不良貸款準備逾500億美元撥備資金

這是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最大規模的此類撥備,表明新冠疫情對經濟造成了嚴重損害,但不同銀行的力度不同。

銀行
中國的銀行面臨壞賬激增風險

中國政府呼籲銀行努力支持新冠疫情爆發後難以生存的企業,但這有可能令已然在艱難應對資產品質問題的銀行出現更多壞賬。

中國多家銀行推遲公佈業績

最近被政府接管的包商銀行是尚未公佈2018年業績的19家銀行之一。分析師們表示,推遲公佈業績可能是不良貸款累積的跡象。

銀行業
包商銀行被接管凸顯中國金融體系的問題

包商銀行被接管,是18年來首次有銀行被政府接管,此事對隱藏在中國金融體系內的風險發出警示信號。

壞賬
中國多家銀行因掩蓋壞賬被罰

過去一個月,至少有5家中國大型金融機構收到罰單,中國當局擔心掩蓋不良貸款的行爲可能會破壞金融穩定。

中國擬遏制地方壞賬管理公司違規

中國正計劃出臺新規,規範地方性資產管理公司的業務範圍,禁止其從事變相貸款業務或擔任銀行不良資產出表通道。

中國清理壞賬衝擊不良貸款市場

中國銀行體系收緊信貸和治理壞賬的行動已導致大量不良貸款湧入市場,而且價格越來越低。中國去年的不良資產供應量估計爲3兆美元,預計2018年將大幅成長。

壞賬新規導致中國的銀行資本金告急

中國關於不良貸款統計口徑的新規,預計將迫使部分銀行增加撥備,並導致今年整個銀行業的不良貸款率大幅增加。

長城資產邀請多家銀行競爭其香港IPO承銷業務

曾負責接手中國農業銀行不良貸款的該公司將在明年赴港IPO,成爲第三家在香港上市的中國「壞銀行」。

中國降低債務努力初見成效

據摩根大通估計,第二季度末中國債務與GDP之比爲268%,比三個月前降低一個百分點,這是近六年來首次下降。

朱夏蓮:中國實際壞賬比官方數字高6.8兆美元

朱夏蓮是最早警告中國債務風險的金融分析人士之一。她認爲政府幹預會使隱蔽風險變得更大。但也有人質疑她的方法。

國際投資者關注中國壞賬市場

新岸資本表示已推出一支7.5億美元的瞄準中國壞賬的基金。國際投資者對中國不良貸款市場的興趣正在升溫。

銀行
中國銀行業與監管機構圍繞撥備覆蓋率展開角力

在中國銀行業壞賬不斷攀升之際,幾家大銀行正通過公開遊說和私下違抗等方式,欲迫使監管機構放鬆撥備覆蓋率要求。

中國不良資產投資迎來新機遇?

儘管中國的壞賬投資者都認爲,市場上即將出現大批不良資產,但對於其中的盈利機會,各方卻分歧嚴重。

債務
中國評級機構無視公司債風險

IMF認爲中國有大約1.3兆美元的公司債面臨變成壞賬的風險,但這個情況卻不能從中國國內評級機構的評級中反映出來。

債務
浙江民企債務問題面臨不確定性

浙江是中國民營企業的心臟地帶,由於地方政府和當地銀行共同爲負債企業打掩護,允許企業通過借新還舊來避免違約,浙江民企的債務問題暫時並不顯得嚴重。但最近《人民日報》一篇文章釋放的政策信號,爲這一切帶來了不確定性。

中國債務問題如何收場?

中國債務規模和增速令人堪憂。據FT估算,中國3月底淨債務總額已高達163兆元人民幣。對於中國債務的結局,有些經濟學家認爲,將出現一場急劇爆發的金融危機,其他人則認爲將會像日本那樣長期成長放緩。

索羅斯
Lex專欄:中國債務問題未必釀成災難

索羅斯說,中國的債務詭異地讓他聯想起美國在2008年前的情形。但中國的國情與次貸危機前的美國迥異,對歷史回聲聽力太好的人通常聽得不夠仔細。

中國應如何解決壞賬問題?

原花旗高級副主席羅茲:隨著中國金融領域的風險逐步上升,領導人需要認識到越拖會越糟糕。猶豫不決將破壞國內外對他們的經濟管理技巧的信心:短期而言這將促使資本外流增加,同時無疑會導致中期GDP增速下降。

中國壞賬銀行運作方式再受質疑

中國四大國有資產管理公司正悄悄購買不良債務,使其不致毒化整體金融體系。但這些壞賬銀行是精明的困境資產投資者,還是暗中爲國有銀行紓困?

中國農行壞賬率大幅升高

由於中國經濟放緩導致的違約增加,2014年第四季度,農行新增不良貸款215億元人民幣,增幅創紀錄,致其淨收入4年來首次同比下跌。其他中國大銀行或現同樣趨勢。

Lex專欄:中資銀行融資熱背後

中國銀行率先在中國發行優先股,融資400億人民幣,收益率十分慷慨。在中國銀行業一級資本頗爲充足的情況下,人們擔心,這類融資反映出銀行業對不良貸款的擔心。

中國
美銀美林:中國正重走日本老路

美銀美林報告認爲,中國的發展沿襲了大約30年前日本在金融危機前的劇本:以刺激措施和寬鬆信貸維持成長,卻會最終導致房地產市場崩潰。

中國不應讓銀行獲得新資本

財經分析師張化橋:抑制中國信貸泡沫的唯一現實途徑,就是不讓銀行獲得新資本。我有三條建議:第一,禁止銀行融資;二,不鼓勵銀行發行優先股;三,強令銀行把大多數淨利潤用於派息。

信達
分析:投資信達無異於摸黑開槍?

中國四大資產管理公司之一信達的招股說明書,並沒有透露爲該公司實際帶來利潤的資產的詳細資訊,投資者無從判斷其盈利模式是否具有持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