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業

生成式AI對出版業是機遇還是挑戰?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有開發人員在未經作者同意的情況下使用盜版的版權書籍訓練大型語言模型。

出版業
KKR尋求斥資逾16億美元收購出版商西蒙與舒斯特

自從2020年監管機構阻止企鵝藍燈書屋收購西蒙與舒斯特以來,派拉蒙一直尋求再次出售該公司。

香港
香港前書商再次被捕

香港前書商、瑞典公民桂敏海繼2015年失蹤後於上週末再次被捕,瑞典外交部發聲明要求中國當局立即釋放。

出版
教育出版社嘗試數位化轉型

教材出版商面對的尷尬是:它們的產品太貴了,負債沉重的大學生們開始買盜版或二手教材,甚至乾脆不買教材了。

外國出版商受到中國審查壓力

隨著中國加強對國內出版內容的控制,又一家領先的學術出版商賽吉出版公司受到警告,它可能不得不在中國接受審查,否則就會被迫退出中國市場。

劍橋大學出版社解封被禁文章

先前,該出版社決定禁止旗下《中國季刊》逾300篇文章在中國內地得到訪問。此舉遭到全球學者和其他人士的集體抗議。

出版業
紙質書復興背後的玄機

加普:近來紙質書市場顯現的回溫跡象,被普遍譽爲愛書人的堅守戰勝了冰冷的技術。但這並非故事的全部。

新聞業
科技巨擘爲新聞業帶來轉機

蘋果與Facebook將要推出由報刊提供內容的新聞應用。對出版商來說,這種合作模式雖然存在弊病,但在業務慘淡的現實面前,新聞聚合服務至少讓它們接觸到年輕受衆,有望開闢新的廣告收入來源。

出版業
我爲什麼在中國出書?

美國作家何偉:我在中國出書時接受了一些被認爲是政治必需的改動,但我認爲我在中國出書有更正面的意義。西方對此的討論應更加平衡,應傾聽不同的聲音。

書店
戳破實體書店的「沒落貴族」幻覺

FT中文網撰稿人陶舜:不論傳統書業中人願不願意,網路新思維一定而且正在改造書業,整個行業將重新洗牌。與其落寞自哀守護粗放的「注意力經濟」,不如另尋出路。

圖書業
出版業的好時代與壞時代

Peters Fraser & Dunlop執行長卡蜜雪兒:數字革命意味著不會有圖書絕版,不會有圖書無法出版。作家們比以往有了更多機會,但能遷就他們的商業理由也更少了。

惡性循環的出版業

FT中文網專欄作家連清川:中國實體書店,三個方面做得極差:一,分類不夠細。二,排列不科學。三,沒有翻閱的便利性,禁止讀者細讀。

巴菲特
巴菲特收購美國63家地方報紙

在其他投資者認爲美國出版類股票將會跌至新低的時候,巴菲特表示可能加倉此類股票。

電子書
Lex專欄:電子書的定價難題

亞馬遜的低價電子書策略加劇了出版業的困境。雖然美國司法部以操縱電子書價格爲由起訴了蘋果等企業,但更重要的問題是,長期而言出版商應採取何種定價策略。

默多克
Lex專欄:默多克報紙帝國的式微

詹姆士•默多克不再擔任新聞國際執行董事長一職,讓鍾愛報紙的老默多克成了他傳媒帝國中英國報紙業務的孤獨守衛者。出版業務距離新聞集團的核心越來越遠了。

製藥商應向出版商求教

製藥公司忽視了一些暢銷書出版商所必須遵循的法則:一是不要相信你自己的宣傳;二是不要認爲你的成功是理所當然的;三是要分散投資。

出版業
十年出版:希望離現實仍舊遙遠

中國作家西門媚:十年前中國剛剛入世的時候,我們對出版和媒體的改變都曾抱有很大期望,但到今天,舊體制和商業的迅猛結合並未帶來活躍自由的文化生態,我們仍在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