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塑造世界

蘇丹
蘇丹公投對中國的挑戰

蘇丹南部日前就是否與蘇丹其它地區分離舉行全民公投。如果蘇丹出現分裂,將對中國獲取海外自然資源及中國「不干涉他國內政」的外交政策構成嚴峻考驗。

西班牙
西班牙的「中國現象」

具有創業精神的中國移民和中國日益擴大的全球影響力,正開始對西班牙的城市生活和國民經濟產生顯著影響。對此,西班牙企業主懷著複雜的情緒。

石油
中國去哪買石油?

目前,中國的石油進口明顯更依賴中東與非洲,美國則依賴非洲北部及拉美鄰國。但長期來看,兩國必將直接爭奪原油來源。

尚比亞的中國礦案

中國投資促進尚比亞發展,但也遭遇了以科藍煤礦槍擊案爲標誌的勞資衝突問題,被詬病爲無視當地法規。中國使館官員稱,原因在於語言文化差異。

中鋁
中資在祕魯的投資難題

中國鋁業公司在祕魯莫羅科查總額22億美元的投資遭遇了許多困難,祕魯公民團體擔憂中資湧入侵害當地公民權利,憲法法院要求政府保證對礦業和能源項目進行充分諮詢。

蒙古
蒙古新建鐵路爲何不通中國?

蒙古對中國崛起感到不安,爲避免受制於中國需求,蒙古正計劃修建一個耗資巨大的鐵路網,把本國與俄羅斯及其它亞洲市場連接起來。

中國仍需「韜光養晦」?

FT亞洲版主編皮林:多年來,中國政府一直奉行鄧小平「韜光養晦」的外交政策,將其作爲推進和平崛起的最佳方式,如今,中國政府似乎更願意炫耀其實力和成就。

中國在海上與美國抗衡

通過亞龍灣海軍基地,中國可以將海軍軍力投射到南海各島嶼,甚至延伸至印度洋,直接挑戰美國在該地區的利益。

人民幣
香港人民幣交易市場激戰正酣

由於香港的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對內地的匯率存在溢價,許多利益相關方都在進行套利。而北京方面或許並不認爲這種套利是壞事。

中國外匯儲備的兩難

一些中國領導人視外匯儲備成長爲實力的體現並引以爲豪,但另外一些人已經意識到,維持這種財富的成本相當之高,且它能帶來的政治利益也是有限的。

人民幣
人民幣國際化任重道遠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劉利剛:資本賬戶開放,是人民幣國際化的必經之路。監管層近期已經有限開放了人民幣的兌換,未來將穩步放寬跨境資本交易限制,逐步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

歐巴馬對華政策太軟弱

前美國駐聯合國大使波頓:中國正與數十年來美國最左翼、最不以國家安全爲導向、最不果敢的總統打交道。但中國應保持謹慎:兩年後美國總統可能會換人。

軍事
中國軍隊新「門神」

秦瓊的撒手鐧可以在逆境中一招制敵,同樣,中國的東風-21D飛彈可能也是如此神奇的武器,成爲中國守衛其地區勢力範圍的新「門神」。

人民幣
香港:人民幣國際化「特區」?

正如中國已故領導人鄧小平30年前將深圳列爲海外製造業投資的「經濟特區」一樣,香港現在正被當作人民幣進一步國際化的實驗基地。

人民幣
歐美必須對債權人負責

中國經濟學家餘永定:美國和歐元區行事時,必須對他們的債權人負責。中國可能應當在2011年向美國發送一個明確信號:別再指望更多的慷慨之舉。

政治體制新潮流?

史丹佛大學研究員福山:在逆境中,中國體制脆弱的合法性就可能受到挑戰,而民主的優勢就會顯現。但民主模式想要勝出的話,美國人必須坦承自己的錯誤。

美國必須同中國合作

FT首席經濟評論員沃爾夫:中美兩國都對對方懷有強烈的猜忌,都不喜歡本國行動自由受到束縛,都覺得對方的一些行爲不可容忍。但東西方必須展開合作。

孤本的中國模式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童大煥:中國模式前不見古人後沒有來者。從布坎南的研究成果反思過去三十年的中國模式,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生態環境惡化和基層維穩壓力越來越大的根源。

中國模式的成色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蘇琦:「中國模式」之議風行一時,其核心義旨很明確:與不受限制的金融資本主義相比,政府管制和推動下的經濟成長更爲穩定和可持續,也更適合發展中國家。

時間似乎對中國有利

FT專欄作家拉赫曼:胡錦濤訪美之際,中國正展示出一種新的自信。美國領導人曾認爲,中國的經濟自由化將必然導致政治自由化,但全球金融危機之後,歷史似乎在往有利於中國模式的方向行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