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係

政治體制新潮流?

史丹佛大學研究員福山:在逆境中,中國體制脆弱的合法性就可能受到挑戰,而民主的優勢就會顯現。但民主模式想要勝出的話,美國人必須坦承自己的錯誤。

21世紀的頭十年,不同政治經濟模式的相對聲望戲劇性地顛倒過來。十年前,網路泡沫破滅前夕,佔據優勢地位的是美國。美國民主被廣泛效仿,儘管它並非總是受到喜愛;美國技術風行全球;輕度管制的「盎格魯-撒克遜」式資本主義被視爲未來的潮流。然而美國很快就將這些道德資本揮霍一空:伊拉克戰爭及它在軍事入侵和民主推廣之間建立起的密切聯繫,玷汙了民主的聲譽;華爾街金融危機則讓人們不再相信市場可以自律。

相比之下,中國則順風順水。本週,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罕見地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此時,許多中國人都把安然渡過金融危機看作中國體制合理性的證明,以及美式自由理念不再佔據主導地位的時代的開端。國有企業再度喫香,中國政府選擇通過國企來落實大規模經濟刺激計劃。許多中國人一度對美國的一切事物不假思索地崇拜,如今則用一種更加細緻、更帶批判性的目光來審視美國的種種弱點,某些人的態度甚至近乎蔑視。所以,有民調顯示認爲本國發展方向正確的中國人比美國人多得多,也情有可原。

但是,何謂中國模式?許多觀察人士信手將中國歸入「威權資本主義」類別,與俄羅斯、伊朗和新加坡同伍。然而中國模式自成一體,其獨特的治理模式難以描述,更不用說效仿了,這也是中國模式無法輸出的原因。

您已閱讀22%(513字),剩餘78%(187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