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塑造世界

中國仍需「韜光養晦」?

FT亞洲版主編皮林:多年來,中國政府一直奉行鄧小平「韜光養晦」的外交政策,將其作爲推進和平崛起的最佳方式,如今,中國政府似乎更願意炫耀其實力和成就。

沒有人還會指責中國隱藏鋒芒。多年來,中國政府一直奉行鄧小平「韜光養晦」的外交政策,將其作爲推進和平崛起的最佳方式,如今,勇敢起來的中國政府似乎更願意炫耀其實力和成就。不管是用隱形戰鬥機來歡迎到訪高官、鼓勵人民幣在海外的使用,還是允許退休將領將南海列爲「核心利益」地區,中國表現得像一株含羞草的時代已經成爲過去。

問題是,隨著中國自信心增強,以及在從東南亞到非洲和拉美的經濟利益的拉動下,中國進一步深入全球事務,中國會變成什麼樣的強國呢?與直到去年還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日本不同,中國不會成爲美國的影子。用澳洲前總理保羅•基廷(Paul Keating)的話說,國際秩序正回到更爲正常的狀態,世界第二大國不再是第一大國的「附庸國」。

這個過程的全面展開可能需要30年或更久。但甚至在此過程的初期,我們就可以描繪出中國外交政策的輪廓。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上週已經發現,中美之間一個截然不同之處在於,中國不太可能成爲一個傳教式的國家。美國建立在理念和檔案的基礎之上,加之其基督教根源,形成了一種強烈的傳教特質。不管是就美國的憲法還是就其自由民主和自由市場意識形態的優點而言,美國的大量論述均認爲,它塑造了一個優越的體系。美國經常憑藉榜樣力量或其模式的吸引力而成爲領導者。但爲了將其願景強加給世界,美國並不迴避使用武力——拉美政變或越南和伊朗戰爭就清楚地表明瞭這一點。

您已閱讀32%(579字),剩餘68%(125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