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公司

英國擬禁止國有能源公司購買新疆太陽能產品

能源大臣米勒班對議會正在審議的立法提出修正案,擬迫使GB Energy確保其任何供應鏈中「沒有奴役和人口販運的情況發生」。

Lex專欄:Meta有望受益於TikTok在美國被禁

如果TikTok真的被禁,受益最大的將是有類似產品的Meta。然而對祖克柏來說,最大的斬獲將是直接收購TikTok。

特隆凱蒂•普羅維拉增持輪胎製造商倍耐力股份

這是這位執掌了該公司30年的前執行長與倍耐力最大股東中化集團之間糾紛的最新轉折。

富途創辦人李華:券商行業闖入的技術人士

李華離開騰訊後創立的富途證券已成爲中國最成功的金融公司之一,由於對傳統券商的不滿,他自己創辦了這家在線券商。

中國企業今年在美籌資額大幅下降

今年中國企業在華爾街籌資總額下降一半以上,許多企業被迫調低估值和自己提供認購需求,但在紐約上市仍有助於提升品牌認知。

華為
華為將重獎反制裁團隊

據知情人士表示,華為將向旗下一團隊發放20億元人民幣獎金。該團隊通過研發及尋找新的供應鏈,努力減少美國製裁的影響。

位元大陸爆發內訌

聯合創辦人詹克團稱在因公出差且不同意的情況下被免去公司董事長一職,威脅要採取法律行動奪回公司控制權。

華為
任正非:華為可能不得不裁員

華為創辦人在致員工的郵件中說,「未來幾年,整個大形勢應該沒有想像中那麼樂觀,我們要有過苦日子的準備。」

專利
中國企業去年在美獲得專利數量增加

分析顯示,中國是去年唯一一個其企業在美國獲得技術專利數量增加的國家,華為名列第16,京東方名列第17。

華興資本IPO首日股價下挫22%

這家中國精品投行在香港上市首日股價大跌,追隨了中國內地科技和「新經濟」行業公司近期的低迷IPO表現。

馬雲卸任,阿里的競爭對手們將如何交棒?

桑曉霓:阿里巴巴創辦人宣佈交棒計劃,中國其他科技巨擘如何解決領導層質量和繼任者問題?它們仍由一人拍板決策,還是已變得更加制度化?

美團點評:一個萬能應用的盈利懸念

同「什麼都賣」的亞馬遜一樣,美團是一個「萬能」應用,爲3.4億中國用戶提供從外賣、酒店預定到婚禮策劃等各種服務。

肖建華配合當局出清資產

據知情人士透露,曾爲中國權貴打理事務的富豪肖建華正配合中國當局出清「明天系」的資產,以降低金融風險。

盾安集團陷450億元債務危機

這家中國大型製造集團請求政府提供援助,以免發生債務違約。這是對中國當局降低金融風險承諾的一次考驗。

哪些中國企業會上美國貿易戰打擊清單?

白宮在一份200頁的報告中提到了一些中國企業的名字,作爲來自中國的「不公平」競爭如何使美國喫虧的例證。

海航CEO:海航已登上世界之巔

在慶祝海航升至財富500強第170位之際,譚向東不同意其收購潮已結束的說法,並回答了關於其股權結構的問題。

海航在法國啓動「巴黎國際周」

這家中國企業集團在巴黎小皇宮藝術博物館舉辦年度慈善之夜活動,就多個慈善項目做出了一系列金錢承諾。

伊朗將與中法企業簽署氣田開發協議

自西方放鬆對伊朗制裁以來,法國道達爾和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將與該國達成首份大規模天然氣田開發協議。

短線觀點:內地任性資金擾動香港股市

近來通過滬港通購買香港股票的內地交易不斷上升,但上週淨購買量比近期水準下降2/3,造成兩地股指拉大差距。

中國忠旺擬收購美國鋁製品企業

創辦人劉忠田表示,將通過旗下投資公司忠旺美國,以11.1億美元現金加12.2億美元淨債務方式收購Aleris。

揹債「走出去」的中國國企

債務日趨成爲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問題所在。分析師們表示,尋求海外收購的中國大企業往往揹負著沉重債務。這使中國收購方的動機受到懷疑。出價440億美元收購瑞士農業化工巨擘先正達的中國化工就是一例。

社會

中國企業紛紛推出員工持股計劃

Comgest Growth Greater China投資組合經理沃爾特:中國許多企業實施了管理層和員工持股計劃,讓管理層與政府和少數股東的利益協調一致。

亞洲股市大宗交易激增

股市復甦和流動性增加刺激投資者們大手拋售套現,賣家以私募股權爲主。2015年迄今,中國及印度公司股票的大宗交易金額接近180億美元,是去年同期的三倍多。

中國企業需「組合拳」式走出去

中國與全球化智庫副主任湯敏:中國大陸企業走出去,要學臺灣企業抱團取暖的經驗。單打獨鬥,大家都會頭破血流,但組合拳式地出去,影響和成功率就會大得多。

中國公司開發「體壇軟實力」

FT駐華記者米強:部分中企高階主管發現了一種提升國際軟實力的新捷徑——爲流行體育賽事提供贊助。雖伴隨爭議,但若操作得當,這種方式或許能達到傳統廣告重金難求的效果。

Lex專欄:中國公司遭遇「打白條」

隨著經濟低迷導致許多企業推遲付款,中國公司在過去一年中應收賬款平均增加60%。中國信貸質量體系不透明,解決欠款糾紛機制不完善,可能會加劇欠款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