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去產能口號之下,新一輪國企改革舉國關注,其路徑與效用如何?歷史改革和當下狀況有什麼類似與不同?國企改革的障礙與突破口何在?這對資本市場又意味著什麼機會?FT中文網近期推出《國企改革》專題,敬請期待,編輯事宜,聯繫[email protected]。
近期關於中國國資委和國企改革的新聞引發了廣泛的關注和爭議。一是中央巡視組今年6月1日在向國資委黨委反饋專項巡視情況時指出,國資委推進國企改革進度較緩,改革的系統性、針對性、時效性不夠強。二是國資委黨委在今年第11期《求是》雜誌刊發的署名文章《在全面深化國企改革中加強黨的建設工作》中稱,企業重大決策必須先由黨委研究提出意見建議,涉及宏觀調控、國家安全等重大事項,必須經黨委研究討論之後,再由董事會、經理班子做出決定。
中央巡視組認定國資委「黨的領導弱化,落實中央決策部署不夠到位」,實施監管存在「越位、錯位、不到位」等問題,進而要求其加強黨建,在政治上是合乎情理的。但在《求是》雜誌的文章中,國資委作爲國資監管機構,要求企業在重大決策過程中強化黨委的地位,似乎違背了政企分開的改革共識,甚至被某些媒體冠以「改革逆轉」的標籤,引起了部分市場人士的不安。有學者甚至提出了國資委此表態是否「違法」的質疑,在媒體上也再次出現對國企「原罪」和存在必要性的討論。
您已閱讀20%(557字),剩餘80%(222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