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

Lex專欄:中國國企改革不夠到位

中國國企改革力度不大,資產重組並未顯著提高績效。中國應允許國企破產或至少關閉績效不佳的業務部門,並讓國有銀行放貸時對國企和民企一視同仁。

上月,有關中國政府將改革國有企業的報導曾使上市國企的股價當日大幅上漲。在剛剛過去的週末,《關於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正式發佈,週一中國股市下跌——而且跌得有道理。

實質性改革的影響將是巨大的。根據高盛(Goldman Sachs)的數據,國有企業佔中國國內生產毛額(GDP)的五分之二,僱用中國十分之一的勞動力。不過,無論是資本或是工人的生產率都不是特別高。依賴國家支持和人爲廉價資本的國企,股本回報率往往比民營企業低得多。麥格理(Macquarie)指出,剔除銀行後,國有企業在過去5年裏幾乎毫無盈利成長。同期民營部門的利潤成長達到兩位數。

改革將是不容易實現的。既得利益者難以請走,讓大型僱主倒閉(甚至只是實現大幅成本節省)的政治難度很大。新的改革方案細節較少。發售股票將得到鼓勵,但已經上市的國企證明,上市並不能保證提高生產率。

您已閱讀54%(368字),剩餘46%(31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