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國企改革:被遺忘未嘗不是一種幸福

摩根史坦利華鑫證券章俊:國企改革實際推進時阻力重重,政策制定者每每希望從頂層設計到操作細節面面俱到,儘量縮短轉型的陣痛期,但行業市場化運營則遙遙無期。

【編者按】在去產能口號之下,新一輪國企改革舉國關注,其路徑與效用如何?歷史改革和當下狀況有什麼類似與不同?國企改革的障礙與突破口何在?這對資本市場又意味著什麼機會?FT中文網近期推出《國企改革》專題,敬請期待,編輯事宜,聯繫[email protected]

近兩年隨著國民收入的提高,週末和節假日舉家出行旅遊成爲時尚。當傳統的熱門景點由於人滿爲患而令人望而卻步的時候,部分中產階級家庭除了轉向海外遊之外,在國內更多是探訪一些交通不便的小衆景點,那裏往往藏有更多令人驚歎的美景。細想之下,這些美景之所以沒有被開發而留存到現代,原因是在很長的時間內被人們所遺忘而沒有受到打擾。

回到經濟層面也有類似的故事。筆者最近在北京見到某位智庫的資深研究人士,他分享了一個小故事:他在研究中國各行業的經營和盈利狀況的時候,發現紡織行業這幾年盈利狀況一直不錯,這和印象中瀕臨淘汰的夕陽行業有很大的不同。況且這幾年人民幣匯率堅挺且勞動力成本飆升,這對出口導向以及勞動密集型的紡織行業而言都是致命的。困惑之餘,他本人去江浙一帶調研,得到的結論發人深省:當地企業負責人說,在97年朱鎔基總理實施了以紡織壓錠爲手段的國企改革之後,紡織行業似乎就被國家所遺忘了,非但紡織工業部作爲一個部委被撤銷,而且國家對紡織行業也幾乎不再提供任何補貼和政策性優惠。大量國有紡織企業被兼併收購,整個行業基本上是市場化運營。該負責人提及說:「如果不是現在棉花價格依然是國家管控,整個紡織行業的盈利水準可能會更高」。但這個負責人也指出雖然表面上看起來整體行業盈利狀況還可以,但這背後的行業內部競爭也非常激烈,每年也有大量的相關企業由於不適應市場競爭而主動或者被動的選擇退出。因此市場化的優勝劣汰造成就整個紡織行業在經濟轉型過程中依然生機勃勃。

您已閱讀34%(750字),剩餘66%(143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