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去產能口號之下,新一輪國企改革舉國關注,其路徑與效用如何?歷史改革和當下狀況有什麼類似與不同?國企改革的障礙與突破口何在?這對資本市場又意味著什麼機會?FT中文網近期推出《國企改革》專題,敬請期待,編輯事宜,聯繫[email protected]。
據國際貨幣組織2016年最新預測,中國「十三五」期間GDP增速將逐漸下降至4.9%,平均增速回落至5.7%。同時,國有企業在經歷了近10年持續成長後,在2015年收入和利潤都遭遇三年來首次下跌,分別爲-5.4%和-7%。「十三五」期間,中國設定了GDP成長不低於6.5%的目標,並要求「加快推進產業結構升級」,經濟大環境的不景氣導致了國有經濟經營困難與政府對於未來經濟發展的高要求倒逼國有企業改革進入「深水區」,政府希望通過改革,引入市場化機制煥發國有企業活力。在過去20年,中國國有企業改革經歷了國有企業結構調整、股份制改革和混合所有制改革三個階段,前兩個階段實現了扭虧爲盈、穩定發展兩大戰略目標。目前,第三階段的改革正圍繞帶動產業結構升級這一設計展開,其核心關鍵是國有企業管理從管資產向管資本轉變。相應的提出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與運營公司試點,也從全國和各省份分類推進,已成爲「十三五」國企改革的主課題之一。
您已閱讀14%(537字),剩餘86%(327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