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於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對中國國企改革的頂層設計進行了整體規劃。從業內反響看,鑑於之前市場對國企改革一直寄予很高期望,隨著《指導意見》浮出水面,其中漸進改革模式令不少投資者感到失望,認爲中國國企改革存在一定程度的「倒退」。
事實也的確如此。由於中國經濟面臨「三期疊加」的巨大壓力,在資本市場走弱和人民幣匯率貶值的背景下,投資者對中國經濟的信心明顯受創,所以更加渴望大力度、激進式、全域性化的改革。但該意見展現的,卻是一副漸進式、中國化、試點型的改革圖卷,和市場預期存在較大區別。
另一個客觀事實是,國際投資者對中國式改革也確實缺乏切身體會。需要強調的是,預期是一個主觀概念,對於國企改革這樣一個事關中國經濟轉型成敗的重要命題,更需要結合中國國情、立足於中國實際來務實思考,不宜用某種固定的「範式」思維或「理想」模式來套用中國的現實。基於對中國特色市場經濟發展道路和改革深化戰略的實際考察和切身體會,投資者在理解《指導意見》、修正對中國國企改革的預期時,應注意以下三個問題:
您已閱讀15%(465字),剩餘85%(263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