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天昊文章檔案
登錄
註冊
我的賬戶
登出
搜尋
關閉
搜尋
FT中文網
Menu
首頁
首頁
FT中文網首頁
特別報導
「新四大發明」背後的中國浪潮
與FT共進午餐
西門子·智慧城市羣
未來生活 未來金融
高階訂閱
標準訂閱
熱門文章
一週
一月
季度
一年
會議活動
市場活動
FT商學院
FT電子書
職業機會
FT商城
日經中文網精選
中國
中國
頻道首頁
政經
商業
金融市場
股市
房地產
社會與文化
觀點
全球
全球
頻道首頁
美國
英國
亞太
歐洲
美洲
非洲
經濟
經濟
頻道首頁
全球經濟
中國經濟
貿易
環境
經濟評論
金融市場
金融市場
頻道首頁
股市
外匯
債市
大宗商品
金融市場數據
商業
商業
頻道首頁
金融
科技
汽車
地產
農林
能源
工業和採礦
航空和運輸
醫藥
娛樂
零售和消費品
傳媒和文化
創新經濟
創新經濟
頻道首頁
人工智慧
大數據
網路
新能源與新交通
其他
區塊鏈與數位幣
教育
教育
頻道首頁
學前教育
中小學與國際學校
高等教育與海外留學
商業與職場教育
教育改革與創新
觀點
觀點
頻道首頁
Lex專欄
專欄
分析
評論
社評
書評
讀者有話說
管理
管理
頻道首頁
FT商學院
職場
領導力
財富管理
人物
生活時尚
生活時尚
頻道首頁
樂尚街
美食與美酒
藝術及文化活動
品味
旅行
生活話題
藝術與娛樂
消費經
影片
影片
頻道首頁
政經
產經
金融
文化
FT看見
音訊
音訊
頻道首頁
麥可林學英語
BoomEar藝術播客
一波好書
音樂之生
i聽粉
每日英語
每日英語
頻道首頁
雙語閱讀
FT英語速讀
原聲影片
FT英語電臺
音樂之生
麥可林學英語
每日一詞
換腦ReWired
換腦ReWired
頻道首頁
登錄
註冊
我的賬戶
會員訂閱
兌換中心
郵件訂閱
我的關注
我的評論
我的收藏
我的銀行卡
登出
關注我們
WeChat公衆號
新浪微網誌
X
Facebook
LinkedIn
工具
移動應用大全
會員訂閱
兌換中心
郵件訂閱
我的關注
我的評論
我的收藏
我的銀行卡
RSS
北京
關注
用疏導法治「北京病」
羅天昊:北京未來要控制人口,不應用堵的方法,而應用疏的方法。雄安新區承擔的一大使命就是分流北京的資源。
2018年7月16日
智慧城市羣
關注
中國城市戰略的五大迷局
羅天昊:不同的產業選擇,導致最終的城市格局迥異。一個城市到底適合哪種產業,有很多先決條件。
2017年5月31日
2017中國兩會
關注
移民不如移山,守望中國的10多億人才是國家基石
羅天昊:移民不如移山,各個階層需要彌合裂痕,結成命運共同體,一起擔負起重責,與艱險同行,與時代共成長。
2017年3月7日
FT中文網
關注
對FT中文網的幾大期待
讀者羅天昊:未來對於FT中文網最大的挑戰,在於權力與商業的侵蝕。在日益逼仄的中國媒體生態環境下,如何能夠保持相對的獨立性?
2015年7月31日
GDP
關注
GDP統計應考慮治汙成本
中國國資委研究員羅天昊:中國在GDP統計中忽略了很多因素。一些汙染嚴重的地方,靠犧牲環境製造了GDP,同時又把治理汙染的投資計入GDP。如果採用「綠色GDP」計算方法,中國經濟總量應比現在少。
2014年2月19日
人口政策
關注
人口危局將重創中國城鎮化戰略
中國國資委研究員羅天昊:中國城鎮化最大的變數被寄託在進城農民身上,但因計劃生育導致的人口結構,未來中國無足夠的勞動力轉移到城市,人口與城市化曲線嚴重不同步。
2013年12月25日
中國
關注
中國該如何令東盟信服
中國國資委研究員羅天昊:中國要成爲亞洲領袖,最主要的不是成爲競爭勝利者,而是合作領導者。在自身崛起同時,與東盟形成錯位競爭,更多讓周邊國家從中受益。
2013年10月8日
投資
關注
中國西部「投資補課論」不成立
國資委研究員羅天昊:中國中西部地區有一種普遍情緒,認爲東部已通過投資完成崛起,該輪到我們了,這裏有一個巨大的誤區。東部發展主要依靠實體經濟,而非投資。
2013年8月15日
人口
關注
警惕暮氣扼殺中國改革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羅天昊:中國人口平均年齡將不斷上升,如果形成先來者獨佔、阻止後來者的機制,社會將僵化,所謂80後暮氣沉沉,很大原因就是機會被剝奪。
2013年6月7日
地方政府
關注
「撤縣改市」熱的體制根源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羅天昊:中國再現撤縣設市熱潮,100餘縣謀求改市。這實爲一種逐利行爲,通過改市,提高官階,乃是官場捷徑,根源在於行政資源的不合理配置。
2013年5月2日
區域經濟
關注
一場中國版的「西進運動」?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羅天昊: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奉行優先發展東部沿海的區域經濟政策,造成東部崛起、中西部塌陷局面,需要以一場「西進運動」作爲轉型推動力。
2013年3月11日
北京
關注
上海比北京強在哪兒?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羅天昊:北京的問題在於發展不均衡。大城市的魅力,不僅在於中心城區的繁榮,還在於「小鎮式繁榮」。大城小區,大市小鎮,方是未來大勢。
2013年2月1日
美國外交
關注
美國仍在遙遠的山巔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羅天昊:美國衰落論甚囂塵上,中國取代美國的聲音日益高漲,但展望未來,卻會發現美國仍站立在高山之顛,這得益於它強大的內部自我革新能力。
2013年1月20日
中國政治
關注
「中國夢」的理想與現實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羅天昊:中國欲復興大國,必先再造「中國夢」,抑制權貴,伸張民權,抑制壟斷,扶助民企,開放管制,造就普遍之平等,鑄就普遍之希望。
2013年1月6日
農村
關注
城鄉共榮纔是城鎮化正途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羅天昊:中國的國家戰略表現爲以 「城市爲中心」和「先城市後鄉村」。但鄉村是中國人不應捨棄的精神家園。相對新興城鎮化,更重要的是農業現代化。
2012年12月26日
大企業
關注
大企業集中北京是好是壞?
國資委商業科技質量中心研究員羅天昊:北京全球500強總部的數量排名第二,其中不少是本國的大型國企,這耐人尋味,這意味著某種不合理的經濟和社會結構。
2012年10月26日
四萬億
關注
地方版四萬億有何積極意義?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羅天昊:中國的地方版四萬億引起了廣泛質疑。但我認爲,地方版四萬億是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一大突破,值得鼓勵。
2012年9月12日
中國經濟
關注
中國維持高速成長的動力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羅天昊:中國保持高速成長有可能,但需要以均衡戰略造就東西城市的崛起,以內需造就大陸型強國,以制度變革釋放創造力。
2012年7月8日
電力
關注
魏橋模式:挑戰「官辦」新力量
中國內地撰稿人羅天昊:陝西地方電力與山東魏橋敢於與中央級官辦企業「叫板」,其膽氣不在於自身,而在背後的地方政府。抗衡央企壟斷,地方實力派值得期待。
2012年5月22日
緬甸
關注
中國需要「隔代寬恕」
中國內地撰稿人羅天昊:強權人物在位時,預留雙方的空間,等待新起者上臺後,實現妥協與和解,可稱爲「隔代寬恕」。這種模式對於亞洲國家平穩轉型意義重大。
2012年4月26日
日本
關注
日本未來的三大挑戰
中國內地撰稿人羅天昊:本月是日本大地震一週年。但對於日本人來說,對於未來,還有比地震影響更深遠的因素。能否走出三大困境,將關係日本未來百年國運。
2012年3月23日
土耳其
關注
土耳其文化革命何以成功?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羅天昊:土耳其從初期脫亞入歐,到後來對中西文化兼收幷蓄,文化革新奏大功。這既是由於身處文化邊緣的幸運,也是由於純潔的革命領導層。
2012年2月29日
越南
關注
越南改革何以後來居上?
中國內地撰稿人羅天昊:越南「革新開放」相對中國的改革開放,可謂青出於藍。越南基本實現了黨內民主和社會民主,並確立了依法治國方略。越南改革何以後發先至?
2012年2月7日
第三產業
關注
第三產業並非萬應靈藥
中國內地撰稿人羅天昊:中國一些城市的服務業佔比已達到或超過發達國家中心城市水準,但這恐怕難以爲絕大多數城市效仿,中國仍需堅持以製造業立國。
2012年1月4日
公路
關注
「路虎」阻礙中國經濟轉型
中國內地撰稿人羅天昊:中國公路的高額收費,已形成重重關卡,嚴重阻礙了經濟的發展,尤其將影響中國走向內需時代,通過「大陸戰略」來實現平衡發展。
2011年12月25日
香港
關注
香港模式的瓶頸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羅天昊:香港特首曾蔭權曾經在施政報告中提出繁榮共享。今天的香港有什麼行業比地產更賺錢?比奢侈品更火爆?這種發展模式正在成爲香港社會共享繁榮的障礙。
2010年12月5日
區域規劃
關注
中國區域規劃大躍進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羅天昊、王孟龍:自去年至今,中國先後將十幾個區域規劃,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這種高舉區域振興大旗的地方投資熱潮,未來效果實難預料。
2010年8月3日
中國
關注
移民中國?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羅天昊、仇裏:中國一直是移民輸出大國,今後中國將成爲移民接受大國?我們認爲,逐漸步入老齡化社會的中國,可以在適當時機廢止計劃生育政策的同時,容忍亞非國家向中國大規模移民。
2010年5月19日
行政區劃
關注
分拆北京,大勢所趨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羅天昊、仇裏:隨著中國首都北京的快速發展,調整行政區劃的時機已經成熟。我們認爲,在未來,分拆北京內城三區,已經成爲這個城市實現二次飛躍的勢所必然。
2010年3月31日
上海
關注
上海:「遠東中心」夢漸遠?
原長江商學院高級研究員羅天昊:今年的 「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上海僅列第31位。相較上海,深圳背靠香港,擁有深港一體化的巨大機遇,戰略縱深遠超上海。
2009年8月16日
讀者來函
關注
中國的發展不可能永遠高速
讀者羅天昊:中國第一次社會變革的動力已基本釋放完畢,如果不能出現新的重大社會變革,則將神話不再。未來將是漫長的成長緩慢期,甚至是嚴重的停滯。
2009年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