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BOR

LIBOR
分析:難度不小的「去Libor工程」

Libor醜聞爆發後,一些監管機構呼籲利用其它參考利率來取代Libor。如今,人們試圖徹底廢除這些銀行間拆借利率,但這一轉變需要時間。

LIBOR
12大銀行遭遇首宗Libor操縱集體訴訟

一位65歲婦女向全球主要銀行發起了集體訴訟,指責其對Libor的操縱行爲導致數千美國人的抵押貸款償付金額高於正常條件下的應有水準。

LIBOR
扭曲Libor報價的行爲早已有之

獨立數學家基南:扭曲Libor報價的行爲至少在1991年時就司空見慣。相關調查爲什麼才啓動?難道監管機構過去對此真不知情?

LIBOR
巴克萊Libor操縱案爲何惹衆怒?

FT專欄作家斯卡平克:巴克萊操縱倫敦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的企圖確實可恥,但葛蘭素史克的行爲更惡劣。二者區別何在?

LIBOR
如何清理銀行業的「汙水坑」?

FT專欄作家馬丁•沃爾夫:我們應該對銀行業中的不當行爲進行重罰,提高行業透明度,要求銀行增加股本,並對零售銀行實施「圈護」。

銀行業
FT社評:銀行業如何走出醜聞潮?

銀行業的醜聞已經太多,各家世界級大銀行都在忙於應付調查,已快讓公衆徹底失望。要挽回聲譽,銀行業需要明確自身的核心職能:它在本質上是公用事業。

銀行家
拋棄銀行業高薪文化

勞合社主席納爾遜:Libor操縱醜聞說明,銀行業治理亟需根本變革。有違資本主義原則的高薪文化必須捨棄,應在行業中樹立一種正確模式,以適應當今充滿挑戰的新時期。

必須分拆銀行巨擘

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高級研究員馬拉貝:我們又處在一個技術進步和社會不公的時期,領導人必須分拆銀行巨擘,締造更多小而可以倒的金融企業。

LIBOR
巴克萊醜聞可能引發金融業風暴(下)

Libor操縱並非銀行業第一起價格操縱事件,卻是最惡劣的事件之一。英國央行行長默文•金呼籲銀行業進行一次「真正的文化變革」。

LIBOR
誰爲巴克萊醜聞負責?

FT管理編輯希爾:董事長在一場危機中首先下臺的邏輯是經不起推敲的,除非他或者她是始作俑者。如果災難源於運營,執行長應該首先走人。

LIBOR
巴克萊醜聞可能引發金融業風暴(上)

巴克萊參與操縱Libor的醜聞,加劇了籠罩銀行業的聲譽之災,可能在全球範圍迫使銀行老闆下臺,並加大監管者對銀行業施加更嚴格監管的決心。

巴克萊何以能夠操縱利率?

英國作家歐格:自由市場的核心參考指標受到了有組織、系統性的操縱,巴克萊試圖操縱Libor的訊息揭示了這一點。現在我們迫切需要對全能銀行模式提出質疑。

FT社評:巴克萊醜聞折射金融業痼疾

巴克萊事件也許沒有最近的一些銀行業醜聞那麼「勁爆」,但很少有哪樁醜聞能夠像它這樣,讓人們如此清楚地看到金融系統的腐朽核心。

Libor醜聞彰顯銀行業核心問題

FT專欄作家邰蒂:近幾十年,每當英美大銀行欲爲高利潤、詭異創新提供理由,他們都會端出亞當•史密斯。但Libor醜聞顯示,他們並非史密斯傳人,而是機會主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