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業拆解利率

FT社評:巴克萊醜聞折射金融業痼疾

巴克萊事件也許沒有最近的一些銀行業醜聞那麼「勁爆」,但很少有哪樁醜聞能夠像它這樣,讓人們如此清楚地看到金融系統的腐朽核心。

巴克萊(Barclays)事件也許沒有最近的一些銀行業醜聞那麼「勁爆」,因爲它只是幹了錯報利率這樣一件乏味的「錯事」。不過,很少有哪樁醜聞能夠像它這樣,讓人們如此清楚地看到金融系統的腐朽核心。

在那些金融術語的背後,英美監管機構所揭露的無異於一場出於個人和機構利益、迷惑公衆視線的曠日持久的騙局。若要將其糾正,所需要的不僅僅是巴克萊高階主管們毫無價值的悔恨之舉,或是當局的焦急與無奈。

捲入此事的銀行家們辜負了公衆對他們的一項重要信任——對關鍵的市場利率進行準確的公開記錄(用這些利率進行估值的合約價值達數萬億美元)。而他們卻利用這一信任爲自身謀利,並向外界隱瞞了他們的真實借貸成本。這是大規模的市場操縱。很難再找出什麼事情能夠比這件事更糟糕——或是更加有損資本主義的聲譽。

您已閱讀20%(333字),剩餘80%(134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