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同業拆解利率

Libor醜聞彰顯銀行業核心問題

FT專欄作家邰蒂:近幾十年,每當英美大銀行欲爲高利潤、詭異創新提供理由,他們都會端出亞當•史密斯。但Libor醜聞顯示,他們並非史密斯傳人,而是機會主義者。

在生活中,有時說句「我早就這麼告訴過你們了」,會讓人產生優越感。上週就是這樣的時刻。5年前,我最早與邁克爾•麥肯茲(Michael Mackenzie)等英國《金融時報》的同事一起,嘗試揭開倫敦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Libor)市場醜陋的一面。

當時,我們遭到了英國銀行家協會(BBR)以及巴克萊(Barclays)等大銀行的強烈批評,他們指責我們在「散佈恐慌」。但現在我們知道,在英國銀行家協會氣勢洶洶的背後,真實情況比我們所認爲的還要糟糕。正如英國金融服務管理局(FSA)公佈的郵件所顯示的那樣,自2006年以來,巴克萊的一些交易員就在更高層經理的鼓動下,不間斷且無孔不入地企圖操縱Libor市場。而且,巴克萊可能不是這麼做的唯一銀行。

無疑,有些金融家對此會輕描淡寫,將其歸咎於少數流氓交易員的作爲。同時,按照銀行業的慣例,在電子郵件中自留罪證的較低層員工已被解職。但是,這些被曝光的情況的整體象徵意義,無論怎麼評價都不過分;因爲它們暴露出現代銀行世界核心的一種狂妄自大。

您已閱讀26%(436字),剩餘74%(125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吉蓮•邰蒂

吉蓮•邰蒂(Gillian Tett)擔任英國《金融時報》的助理主編,負責全球金融市場的報導。2009年3月,她榮獲英國出版業年度記者。她1993年加入FT,曾經被派往前蘇聯和歐洲地區工作。1997年,她擔任FT東京分社社長。2003年,她回到倫敦,成爲Lex專欄的副主編。邰蒂在劍橋大學獲得社會人文學博士學位。她會講法語、俄語、日語和波斯語。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