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BOR

巴克萊醜聞可能引發金融業風暴(上)

巴克萊參與操縱Libor的醜聞,加劇了籠罩銀行業的聲譽之災,可能在全球範圍迫使銀行老闆下臺,並加大監管者對銀行業施加更嚴格監管的決心。

「本質上,我們正變得不誠實,而且可能會破壞我們在市場以及監管機構心目中的聲譽。」

根據英國金融服務管理局(FSA)上週公佈的一份監管檔案,2007年12月4日,巴克萊(Barclays)一位銀行家在寫給「E經理」的一封信中這樣寫道。5年過去了,很明顯,這些預言性話語所涉及的問題——銀行間拆借市場的價格操縱醜聞(監管機構上週揭露了這樁醜聞的巨大規模)——影響巨大,不僅僅是他們的聲譽損失。

巴克萊已總計支付創紀錄的2.9億英鎊罰金,以了結FSA、美國司法部(US Department of Justice)以及美國期貨監管機構——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的調查。

您已閱讀14%(285字),剩餘86%(171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