貸款

加息影響導致美國垃圾貸款違約激增

今年的違約總額已超過2021年和2022年的總和,該市場是許多企業的重要融資來源。

英國監管機構調查可持續貸款市場

監管機構已開始就可能以較低利率獎勵借款人、但不會對環境產生重大影響的貸款,約談銀行家和借款人。

救市政策頻出,樓市爲何還未恢復?

劉淵:既然目前的房地產發展水準已經過熱,長期高成長後回調也是合理的。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房地產政策呢?

斯里蘭卡總理:中國將幫助我們度過危機

斯里蘭卡總理表示,中國已同意向該國提供「數億美元」貸款,與此同時斯里蘭卡也在尋求獲得IMF紓困。

銀行
英國監管機構就在貸款審批中使用人工智慧對銀行發出警告

監管機構要求正在探索將更多貸款自動化的商業銀行,必須確保機器學習不會加劇對少數族裔的歧視。

瑞信受葛林西爾資本破產案牽連 1.4億美元貸款難收回

瑞信向已申請破產的葛林西爾資本發放的一筆過橋貸款尚有1.4億美元未償還。據透露風險經理起初拒絕發放這筆貸款,但該決定隨後被高階主管推翻。

中國中小企業爲何難獲貸款?

總體而言,中國中小企業並非高風險借款者,然而在監管機構整治影子銀行業的過程中,這些企業成爲非銀行貸款機構消失的最大受害者。

亞投行
亞投行和亞洲開發銀行均提出抗疫貸款計劃

亞投行計劃向成員國提供至少50億美元貸款,已宣佈提供65億美元初步應對資金的亞行也在尋求提供更多的資金。

美國小企業救助計劃將爲銀行帶來數十億美元收入

美國小企業管理局將向資金緊張的小企業提供可免予償還或低息的3500億美元貸款,負責發放貸款的銀行將從中賺到手續費。

債券
兩種債券:金融抗疫下半場

鄧辛、黃效東:無法完全復工、市場需求疲軟,小微經營者面臨現金流斷裂的危險。但小微經營者並沒有辦法迅速獲得傳統銀行發放的經營性貸款。

新冠肺炎疫情給中國銀行業帶來麻煩

疫情導致工廠和企業長時間無法正常運營,企業難以償還貸款,將增加各銀行尤其是中小型地方銀行的壞賬壓力。

中國不顧風險加大對小微企業發放貸款

中國加大對小微企業發放貸款的力度,但人們擔心這不符合市場原則,可能導致不良貸款增加,而不是提振實體經濟。

美國反對世界銀行爲中國提供貸款

美國認爲,中國不應再被視爲一個發展中經濟體,因此反對世行的一項每年向中國提供逾10億美元貸款的貸款計劃。

如何化解不良資產「堰塞湖」

楊小海、馮猛:減少行政性的干預,讓市場在資源的配置中發揮決定性的作用,是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的長久之策。

說說「銳實力貸款」

艾什:近年中國、沙烏地和俄羅斯等國熱衷於利用「銳實力」推進其經濟和地緣政治利益,爲此提供大規模雙邊救助計劃。

IMF和巴基斯坦達成60億美元貸款協議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稱,巴基斯坦面臨著挑戰性的經濟環境,成長乏力,通膨居高不下,債務高企,外部狀況疲弱。

債務
中國警示小型銀行壞賬激增

中國審計署稱,河南省有42家銀行的貸款不良率超過5%「警戒線」,「個別」銀行貸款不良率超過40%。

教育
美國學生貸款模式亟需改變

貝兒:美國大學融資模式可以嘗試「收入分成協議」,它與傳統的學生貸款不同,新模式的還款因借款人的實際收入而異。

中國要求銀行增加對小微企業放貸

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敦促各銀行年底前將其對小微企業貸款比年初增加30%,並以「合理」利率放貸。

新興市場降低對外國銀行貸款依賴

國際結算銀行報告顯示,金融危機以來,新興市場對外國銀行貸款依賴度降低,但貸款來源國集中度上升,使其面臨新的風險。

中國
中國民營企業貸款變得更容易了嗎?

對36家中小企業的調查發現,45%的受訪者表示很容易獲得銀行抵押貸款。但是抵押要求和貸款審查都更爲嚴格。

亞投行
金立羣:中國會審查向發展中國家放貸做法

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行長金立羣稱,發展中國家債務負擔所引發的擔憂,正在促使中國「重新平衡」海外放貸實踐。

「一帶一路」與馬來西亞——鄧秀珉訪談

新加坡東南亞研究所鄧秀珉表示,如果中國在向一些項目提供貸款時不謹慎,會帶來不好的國家形象,會被質疑動機。

研究:中國家庭債務創新高

研究稱,中國家庭債務與GDP之比去年達到49.1%,令人擔憂償債負擔可能抑制長期消費支出,拖累經濟成長。

中國敦促銀行加大對基建項目和出口企業放貸

在中美貿易戰的陰雲籠罩之下,中國銀行業監管機構已下令各銀行增加對基礎設施項目和出口企業放貸。

巴基斯坦擬向伊斯蘭開發銀行借款40億美元

此舉將在巴基斯坦新總理就職後落實。這筆貸款並不足以彌補巴基斯坦本財年的資金缺口,但仍將是一個重要貢獻。

無還本續貸應由市場自行決定

蔡浩:無還本續貸模式應繼續保持其特殊性、市場性,而絕不應作爲一種普遍模式推廣,這也是穩金融、防風險的應有之義。

美國
美國不應放鬆貸款規則

邰蒂:川普任命的美國貨幣監理署署長奧廷近來表態爲槓桿貸款放行,他的言論在技術上沒錯,但眼下鼓勵高風險放貸是愚蠢的。

美國推動世行減少對華貸款

世行行長金墉與美國財長梅努欽近日達成妥協,世行將向中國收取更高貸款利率,以換取美國支持該行增資計劃。

中國多家上市公司停牌以應對股票質押危機

許多規模較小的上市公司的控股股東以股票作質押獲得貸款,但隨著股價下跌,他們可能面臨追加擔保品的要求。

海航努力駕馭顛簸航程

海航通過舉債迅速擴張,但這種策略蘊含風險:當市場或政治環境變得不那麼有利時,危機就會突然爆發。

中國對委託貸款業務出臺新限制

銀監會新規禁止銀行代委託方做出決策,或對這類貸款提供擔保。這表明官方對影子銀行業的打擊將在今年繼續。

融創
融創再度向樂視輸送緊急資金

在深圳上市的樂視網信息技術公司將獲得18億元人民幣資金,而投資者擔憂槓桿已經很高的融創過度投資。

中國
外資銀行對中國放貸上半年創新高

中國的去槓桿化努力導致國內信貸條件趨緊,推動企業借款人把目光投向境外,而外資銀行則希望憑藉亞洲實現業務成長。

川普
FT大視野:川普與德銀的債務瓜葛

如果川普獲得連任,他欠德意志銀行的至少1.3億美元貸款將在第二個任期陸續到期,這些瓜葛會帶來嚴重利益衝突。

金融業
去監管化推動中國消費信貸繁榮

自3年前中國監管機構進一步放開消費金融市場以來,信貸機構僱傭大量人手到各地收銀臺甚至停車場現場辦理消費信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