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

職場
世界需要更多「辦公桌炸彈客」

克拉克:人們似乎爆發出一種過分羞怯,不願在辦公室直接面對面交流,還害怕打電話,這會使工作無效率。

人際關係是谷歌翻譯給不了的東西

斯卡平克:儘管機器翻譯已經很有用處,機器翻譯無法像語言學習那樣深刻地豐富你的大腦、文化理解與共情能力。

周小川
分析:中國貨幣政策的溝通「赤字」

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最近對《財新週刊》發表的言論似乎表明,中國央行的溝通「赤字」已經變得過大。有人認爲,中國對其貨幣政策缺乏系統性溝通。

職場
太多元也乏味

FT專欄作家凱拉韋:決策團隊應當擁有恰好足夠的共同點,使他們能夠透徹討論他們之間的不同意見,而不用浪費精力解釋基礎的東西。

公關
「去公關」時代到來?

越來越多的歐美公司高階主管,包括巴菲特,都不再聘請公關,因爲他們認爲公關除了「增加企業的套話」之外無所作爲。一些管理者認爲,到了敞開心扉面對媒體的時候。

演講
演講老手經驗談

FT專欄作家強森:在數字通訊時代,面對面的演說變得愈發重要。而掌握演講的藝術,不僅會給人帶來滿足感,也有利於事業的發展。

英語
如何讓人聽懂你的英語?

FT專欄作家斯卡平克:以英語爲母語的人往往會說一些很難懂的短語,讓學習英語的人「望而卻步」。爲了有效交流,減少動詞短語、用多種表達法重複不失爲很好的方式。

速讀
我們不是「人來瘋」

本文作者系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露西·凱拉韋(Lucy Kellaway),素以文筆風趣犀利見長。

怎麼說老闆纔會聽?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誰誰誰:直來直去說話的人不知道的是,對方往往慣於猜他原話背後之意,然後得出與字面含義完全不同的理解。

創新
企業創新真難

FT專欄作家斯特恩:企業爲何無法變得更具創新性?是因爲員工沉悶無趣、沒有想像力?還是缺乏關鍵「核心競爭力」?或者是員工不賣力?